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348
王轩

  摘 要: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通过健身锻炼,健康饮食,良好的睡眠来增强身体素质,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幼儿健康教育中,除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心理状况的优劣也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如何帮助幼儿拥有健康的身心,这是每一位幼儿教师,每一个家庭都要了解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能做到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并且能和他人友好相处,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二)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的心理发展健全,能正常的对待外界的各种变化,从情绪到内心都可以适应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有着满意的心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统一的人格和正确的自我观念。心理健康的幼儿是有自己的友伴并乐于和别人交往的,他们是能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对自己抱肯定态度,并且能客观地认识社会并与社会保持良好接触。心理健康的幼儿是爱与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家庭

  很多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看中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家长对子女的百般溺爱和过多保护,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想方设法给以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一种理应被包容、被关爱、被保护的依赖型人格,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乱发脾气,即“任性”的习惯。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有这样几个因素:

  1.家庭教育中的教养方式不恰当。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家里所有大人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尽管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们也认为孩子还很小不懂事而不去纠错,反而去迁就孩子。正因为父母长辈的百般宠爱,我们的独生子女们才更加会“撒娇”。

  2.家庭教育中榜样的作用。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会严加责备。然而,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所以,孩子身上发现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统一。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家长在孩子面前应保持一致,否则不仅要求无法实现,降低教育效果,而且会产生不良的作用,让孩子更任性,因为他有“靠山”。

  4.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很多时候家长都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所做的事情而没有以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和子女感情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家长要善于观察、发现子女的变化发展,对他们的合理要求表示理解,并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以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切忌独断专行,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即使说的不对,也要道理说服。

  (二)学校

  来到幼儿园,就意味着幼儿将开始过集体生活,同时又开始一定程度上独立的生活,幼儿入园有着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离开亲人,离开父母而导致的亲子分离,二是进入新环境,接受陌生人而产生的陌生环境适应,同时,家长也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的好不好,和同伴相处的怎么样,能不能适应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幼儿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以正确的方式共同帮助幼儿更好的成长。

  教师应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交流,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是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有时教师们利用一些休息时间,会在班上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聪明、可爱,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他们也许会变的更加缺少自信,更加的内向。还有些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许多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家庭教育策略

  从家庭来说,我们家庭里要理性教育孩子,不能过度溺爱,给孩子积极评价,并且要及时表扬,给予孩子自信心,逐渐做到更好。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如果不满意孩子的某些特点,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现,如果有,要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改正。同时要给孩子的进步留有余地,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参与家务,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让孩子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联系,及时与孩子同伴家长的交往,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家长必须掌握幼儿身心健康的基本知识。如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有关孩子心理困扰,心理障碍时要及时找专家咨询。

  (二)幼儿园教育策略

  1.创设适宜环境。幼儿园应在园内创设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学习、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索,除了适宜物质环境还需要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与幼儿要建立充满爱意的师生情谊。爱是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应该多给幼儿一些爱护、关心。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幼儿,细心尊重每个幼儿,做到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评价孩子的时候用鼓励的语气,帮助孩子们乐观自信,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教师还要教会幼儿尊重他人,教导幼儿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集体要求,教给他们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交往技能。

  2.注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差异。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心理特征和性格在每个幼儿身上的表现都不一样,调皮好动、活泼开朗、胆小怕事、成默寡言等等。对于任何一种幼儿,我们都不能忽视,而是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根据每位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和困扰,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3.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切教育都在游戏中进行,陈鹤琴说过“从心理方面说,小孩子是好动的、好模仿的,游戏可以给孩子快乐、经验、思想和健康。”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活动是幼儿学习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幼儿代表着祖国未来发展的动力,幼儿强则中国强,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在全社会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2]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年7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