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21703
赵俊彬

  摘 要:软件工程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实践性较强,这将要求各高等院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好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出专业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本文通过研究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高校提供应用型人才培养可行依据。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软件工程专业已然成为广大高校主要、特色专业之一,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较大。然而,就我国高校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基于此,研究和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及要求

  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大众化和全面化,其人才培养定位更加精准、规格分类更为明晰,各大高等院校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格按照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不断夯实基础、积累经验,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应用型人才位于人才金字塔结构底层,社会需求量最大,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因此,国家、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较高,必须要求应用型人才掌握核心、先进技术,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及要求有以下四种:

  第一,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知识的完全掌握对于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而言尤为关键;第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胜任力和专业实践技能。掌握专业实践技能,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第三,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交流沟通能力。唯有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参与团队协作,方可建立团队合作模式,提高人才综合素养;第四,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知识经济时期,需要人才具备具体问题的分析、研判和解决能力,并且能够运用自身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加速知识体系更新和产品升级换代速度,从而为组织创造更多财富[1]。

  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理论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依据,因此,理论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而组建起“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指的是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模块为基于平台之上的学科分流,也就是专业选修课程的灵活、动态化设置。现阶段,我国软件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中,其模块课程大致划分为软件工程项目、嵌入式软件、多媒体、数据库及软件工程等五种。另外,理论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施人才订单式培养,与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尽可能多的引入先进、科学技术。

  其次,实践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综合、深入运用,其目的是为了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全面、系统化培养[2]。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大致可以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五个环节,这就需要在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同时,统筹兼顾、综合运用、协调处理,最终实现技术、工程、管理为一体,达到实践课程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

  (二)改革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积极主动性的提升,而且对最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和革新,特别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逐步适应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实际所需。与此同时,要及时收集和整理软件工程专业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汲取先进经验,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进而达到理论、实践协调、综合利用的目的。另外,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软件工程项目制作、软件工程技能实训、课堂实践活动开展等过程需要以软件工程项目实际为主抓手,科学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创新,进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水平的目的,最终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实践研究和协同交互能力。

  (三)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为期末集中评价法,通常每学年开展一次教学评价活动。同时,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中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唯一考核评价指标,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又失公平、客观和合理性[3]。因此,要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改变期末一次性评价方法,实施分段、分层、多元化考核方法,将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表现、技能实训等成绩纳入考核评价范畴,实行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學生理论运用与实践创新水平。

  (四)搭建实践操作平台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需要与软件科研院所、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有条件的高效可以在校内进行软件工程实验室、实践操作平台的搭建,并在校外进行稳定实践操作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从而为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完善、先进的培养环境。同时,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可以依托校内软件工程工作室、实验室,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软件工程项目设计、开发,并组织学生参与专业竞赛。另外,要采取现场观摩、基地指导和校外实践等方法,促进毕业生按期就业。

  (五)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师资力量薄弱是我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基于此,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人才引入和培养工作,通过优化人才组织结构、大力培养优秀、高端师资人才,采取引入、聘请、培养等方法,切实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与此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并前往企业参与挂职锻炼,以此来丰富理论知识体系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建立校企合作模式,邀请企业软件工程专业人士前往高校进行指导、培训,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强化教师理论与实践运用水平,全面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工作[4]。

  (六)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力度

  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可以从软件工程专业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软件工程实践班的组建,严格按照软件工程课程体系设置标准,对实践班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同时,密切结合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运用实际,对学习过程进行阶段化分配,具体分为五个学习阶段,每个学期为一个学习阶段,具体内容为:第一阶段重点进行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第二阶段重点进行编程语言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第三阶段主要进行软件工程开发训练,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工程开发方法和经验;第四季度主要进行实战训练,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软件工程专业化操作和实践能力;第五阶段主要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综合运用。通过五个阶段的培养和训练,实践班的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等明显高于普通班,能够在各项训练、比赛和测试中取得较高的成绩。

  三、结语

  综上所述,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复杂性工程,不仅需要做好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教学评价方法的改进、教学理念和机制的创新等工作,而且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度,合理规划、科学布局,运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健,安立龙,朱旭东.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2):15-18.

  [2]徐玲,文俊浩,熊庆宇.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118-121.

  [3]吴海涛.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天中学刊,2016(06):133-135.

  [4]侯霞,刘建宾,李淑琴.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7):31-3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