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高达8次提到涉及互联网相关内容,“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这句话头次出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当前党员干部要利用好互联网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由此来看,增强互联网虚拟空间中国共产党联系群众工作本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群众路线;意识形态
一、互联网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机遇
(一)互联网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新选择
目前互联网对于我国全领域而言都可以说是新的技术和发展空间,必须充分高效的建设和利用,否则将对全领域的发展都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于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来说,更应该学习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新和完善党的群众工作的各种模式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为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选择,互联网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应运而生。对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我们党长期执政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互联网为提高党的决策水平提供了新渠道
互联网作为新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播体,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而网站也同样可以有效地疏导群众的舆论导向,在网上快速便捷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能够利用互联网向政府表达最真实的诉求,无需本人亲自赴政府部门实地信访,更不用采用其他违法行动,也能够比较容易地解决问题,这样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提高党的决策水平助力。
(三)互联网为发挥党的群众监督提供了新平台
互联网正成为群众对党员干部监督的一种新模式,党员干部不能再对群众合法正当的事由打马虎眼,干群之间隐形的“鸿沟”将会消弥无形。互联网群众监督日益深入人心,和其他传统媒体的监督方式相比,互联网群众监督的模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已发展成为广大群众监督党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新平台。
二、互联网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挑战
(一)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互联网以去中心化和传播快速等特点改变了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去中心化就是参与者可以有话语权,并且可以发声,可以自由传播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固然,互联网是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由于它的开放特性,特别在社会各阶段转型时期,各种思潮在此汇集和交流。群众每天都可以发言表达自己对某一事物的主观看法,这种自由就是中国网民的言论自由。但是近年来,互联网上的确存在一些歪曲事实的乱象,极容易让广大群众失去价值判断能力。
(二)对管控负面舆论传播的挑战
当前互联网信息传递不只是局限于特定时段,传播者和接受者身份越来越趋于模糊,处于“网络草根”阶层的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互联网舆论信息的撰写与传播。与此同时,QQ、微博、微信等新型互联网媒体业态快速发展,恰恰给了部分网民自产自销的舆论传播便利。假如遇到突发事件,现场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手机进行实时报道,而真正转播和二次加工舆论信息的人是那些非现场群众,互联网舆论传播特点就是以病毒式、爆炸式的快速和扩散型特点著称,给社会和政治引发不稳定因素的是负能量舆论,而负能量舆论更能够吸引广大群众眼球,产生负面共鸣。
(三)对党员干部互联网工作能力的挑战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新闻传播能力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引发网民热议与争议的事件,比如“三聚氰胺”事件、“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等。一些单位之所以一个很小的事情就能在网上掀起滔天巨浪,就是因为相关领导干部缺乏互联网思维,对网络舆情规律把握不足,缺乏敏感性和政治定力。同时,少数党员干部重视程度不足、不愿抓、不懂如何抓好互联网工作,一些老同志认为自己年龄偏大,互联网这种新产物,是年轻人玩的,自己学不会,不需要去学和用,从而采取回避的态度。
三、创新互联网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机制的路径
(一)提升党员干部互联网意识和能力
1、提高利用互联网服务群众的能力
当前,开设微信政务公众号和微博官方号逐渐成为常态化,建立专职互联网舆情回帖员也已经成为政府的工作必备,由此来看各级党政机关关注互联网舆情意识基本形成。但互联网舆情处理方式绝不能仅仅单纯地停留于互联网之上,最终应落实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工作能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迅速地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才是走好互联网群众路线的迫切之举。
2、要提升党员干部利用互联网服务群众的能力
作为党员干部要善于通过互联网了解群众意愿和诉求,这样才能准备把握群众工作和生活上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点。如,设置“线上信访中心”、打造“线上信访接待室”等,把畅通群众互联网社情民意渠道工作纳入重点工作来抓。全面提升党员干部利用互联网服务群众的能力,只有能力提升才能提高服务群众水平,广泛开展互联网“晒政、问政、理政、惠政”,推动各级党员干部自觉研究互联网工作,打造互联网群众路线精品示范。
3、提升互联网热点舆情预判、舆论正面引导的能力
要把握社会动态走势、网民关注热点、舆情分布特征和处置技巧,党员干部应富包容心对待互联网群众的社情民意,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而不是一味地删除、封堵网帖。如:通过建立“互联网问政”的长效机制,倾听社情民意,化解民怨,及时高效地处理热点事件,切实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最大程度的促进社会和谐。
4、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切实纳入干部任用考核机制
组织部、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对各级党政机关互联网群众工作进行第三方评估,把互联网群众工作创新成果运用到党员干部的日常考核管理工作中,对成绩突出、网民认可的党员干部进行跟踪培养,纳入后备干部队伍。且对督查考核把严,同时将互联网群众路线工作的考核列入意识形态考核、科学发展考核、文明创建考核、绩效考核等考核中去,高效落实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促使进一步提升自己利用互联网践行群众路线的意识和能力。
(二)利用互联网多种媒体资源巩固群众路线阵地
整合网络资源,创新网络平台,开启“互联网+”、“智慧党群”等新模式,利用大数据对党群工作进行分析预判,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丰富党群工作形式和内容,巩固和扩大党的互联网阵地。如,建立互联网舆情监测中心、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党务政务一信通等新型党群的沟通平台,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日常互联网信息源中各类社情民意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为党制定或调整方针政策提供重要咨询参考。
(三)健全完善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互联网常态机制
1、践行互联网群众路线工作中,首先要创新党群沟通渠道
根据服务群众的类型特点选择合适的网络交流方式,最终实现互联网群众路线工作常态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交流会、学习研讨会、情况通报会等举措,加强对互联网服务平台运营者的培训和服务,引导他们自觉履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比如:邀请有一定影响力的互联网运营者旁听“两会”,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网络无远弗届,监管须张弛有“度”
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确对网絡造谣、传谣行为设立了法律高压线,给互联网行为划上了一道“硬杠”,使广大网民对法律心存敬畏。但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这一法条,司法解释仍有待进一步明确;加之互联网主体的匿名性和地域非限制性,导致责任追究认定等工作执行较为困难。因此,加强互联网舆情监管要做到立法与执法两手抓,加快建立一套完整的互联网法律体系,精准识别、科学界定知情权与隐私权、互联网舆情和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的界限,以制度刚性匡正互联网文明。
(四)加强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互联网特征鲜明、拥有强大吸引力和广泛渗透力,与青年干部的开放、阳光、活泼的性格产生共鸣,把青年干部打造成互联网群众工作的中坚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推动新时代互联网群众工作,已成共识。作为互联网平台信息管理者的青年干部,要提高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建设一支互联网时代青年干部人才队伍,形成制度化的互联网人才评价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