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山东奇韵皮影艺术团看皮影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8023
张静

  摘 要:皮影,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由人操纵,在灯光照射的幕后进行表演的戏剧。不久前,我有幸进入山东奇韵皮影艺术团,学习皮影艺术,并跟團演出,期间我与艺术团团长畅谈良久,深感当代皮影艺人对中国优秀民间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以及面对民间文化渐趋消亡的悲哀与无力。作为一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我迫切希望促进皮影的产业化转化,促进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山东奇韵皮影艺术团;袖珍人;民间文化;皮影产业化

  一、山东奇韵皮影艺术团简介

  为弘扬民间艺术,保护山东皮影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十多名山东“袖珍人”投身到皮影事业中,到北京龙在天艺术团学习皮影,六年如一日,苦练皮影技艺,学成归来后,在团长田宸光的带领下于2014年8月16日成立山东奇韵皮影艺术团,为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展示、介绍、普及传统皮影艺术。

  山东奇韵皮影艺术团现有演员8人,全部都为“袖珍人”,袖珍演员平均年龄22岁,平均身高1.26米。自建团以来,袖珍演员们一直活动在济南的台前幕后。2016年11月9日,他们走进了文登实验小学,为同学们表演《金斧头与银斧头》、《鹤与龟》等经典皮影剧目,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017年6月9日,他们代表潍坊市残联参加山东省残疾人艺术汇演,获得戏剧类表演的一等奖;2018年11月至12月,他们与淄博市政府合作,推出“皮影进校园”系列活动……山东奇韵艺术团的艺人们探索出“袖珍人”表演皮影的新模式,既克服自卑,实现人生价值,又弥补了济南皮影继承人的缺口,促进了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二、山东奇韵皮影艺术团与济南皮影继承人的对比分析

  济南皮影或可称为李氏皮影,创始人名为李克鳌,原山东邹县人,曾拜河北滦县的皮影艺人张盛旺为师学习皮影,后逃难到济南,建立了自己的皮影班子,济南皮影代代相传,如今已经将重担交到了第五代传承人李娟的手上。传统济南皮影植根于中国农耕文化,而山东奇韵皮影艺术团作为一家公司,则是市场经济孕育下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济南皮影与奇韵皮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模式

  济南皮影属于家庭皮影,皮影技艺代际相传,与济南皮影不同,山东奇韵皮影艺术团的艺人们选择了更为多元性的传承方式。山东奇韵皮影艺术团的袖珍演员们师从北京皮影艺人,因此更侧重于师徒传授类型,只不过这种师徒关系与以往不同,不需要经过正式的拜师,而是随地而教,广招学徒,让每一个想了解皮影、学习皮影的人都有机会真正接触皮影,甚至能够直接跟团演出。

  (二)市场定位

  济南皮影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本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济南皮影第五代传承人李娟每年都能收到为数不小的政府基金,因此,她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参加各种文艺博览会的演出,让更多的国人乃至全球人了解中国皮影艺术。与济南皮影家族的逍遥自在相比,奇韵皮影艺术团的生活则略显拘束与力不从心。作为一家注册公司,艺术团文化传承功能远不及皮影继承人,政府并不会主动将艺术团纳入政府文化建设之中,缺少政府资金的支持,艺术团更多将眼光瞄准市场,深入挖掘皮影的商业价值。他们辗转于山东各地,进行各种商业演出,通过获取演出费来维持正常生活。例如,在今年元旦期间,艺术团的演员们就分别在济南、临沂、潍坊、莱芜四地同时演出,演出场所有楼盘开售会、图书馆、幼儿园等。

  与传统济南皮影相比,山东奇韵皮影艺术团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演员们接受的是传统的师徒教习,走出的是一条创业创新之路,卸下了传统规矩的桎梏,他们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他们大胆采用广告纸制作切末,取代价格较为昂贵的驴皮等;他们着力于探索皮影舞台剧,力求将皮影艺术与现代戏剧相结合;他们还及时接纳高科技,3D打印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以说,山东奇韵皮影艺术团为皮影的传播与发展展现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它迎合了日益勃发的市场经济,为皮影艺人提供了从“下九流”行业晋升为平等市场主体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皮影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进程,有利于中华文脉的传承与延续。

  三、山东奇韵皮影艺术团发展困境

  当皮影以文化产业的形式进入市场后,在强势的市场性面前,其文化性只能退居到附属地位,因此,必然会受到各种同类文化产业的竞争,就会呈现出新兴文化产业业态的脆弱性。

  (一)资金链条不完善。文化进入市场的同时就意味着脱离了政府的庇护,奇韵皮影艺术团目前就处在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新兴文化产业初入市场的不适应,另一方面是市政府的撒手不管。皮影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人们顾及到短期利益,很难将大笔资金投入到皮影产业中去,皮影艺人们背负着生存的巨大压力,更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二)皮影教学体系不健全。在近千年皮影发展史上,皮影传承以家传与拜师学艺两种机制为主,且大都为口口相传,因此,没有成套的学习体系,也没有客观的评价体系,艺术团很难在体系化、制度化方面更进一步。

  (三)皮影艺人鱼龙混杂。艺术团的皮影艺人们都是迫于生存压力才拜师学艺,进入到皮影行业的,因此,大多数皮影艺人缺乏对本行业的热情,当然,也缺乏快速进入市场的管理能力。而目前仅有北京戏曲学院与上海戏剧学院两所高校涉及到皮影专业,这无疑是极大限制了高素质皮影人才的输送,缺乏高素质皮影艺人,皮影产业发展更加是举步维艰。

  四、皮影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民间文化完整存在的基础是一成不变的农耕文明,进入到市场体制,民间文化唯有应时而变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皮影文化的产业化过程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

  (一)政府政策性扶持。任何缺乏政府支持的产业发展都是苍白无力的,政府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皮影产业化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即使不能给予更多的经济支持,也可以通过出台政策性法规,弘扬皮影文化,加大民众对皮影艺术的认知度,同时,建立健全良好的皮影市场进入机制,为皮影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如桓台县将齐韵皮影确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荐艺术团与文化单位的合作,有效拓展艺术团商业演出的渠道。除了经济建设方面的作为,政府还应在相应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首先,加强与皮影研究学者的联系,多方探讨,形成一套完整的皮影教学体系。其次,与相关高校协商,加强对皮影的研究教学,开设相关课程,吸纳高素质人才进入到皮影行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