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在文化自信的建构中汲取发展之力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7876
柯琳

  摘 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本文在正确理解文化自信内涵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文化自信的建构路径以及如何在文化自信的建构中汲取发展之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建构;发展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将文化自信上升到战略高度。本文旨在正确理解文化自信的特定内涵,试图探讨文化自信的建构路径以及如何在文化自信的建构中汲取发展之力。

  一、正确理解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赓续不绝,内蕴深厚,应当而且完全有气力建构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人民群众创新进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中散播的价值旨趣和理念结构更是能够引导文化转型中感性与理性,继承与创新、内敛与外放的扎实结合。

  何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文化自觉日渐成熟的基础上,文化自信的提出尤为必要和紧迫。文化自信的“文化”,并非广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非文化领域、文化行业和生活方式等的集合,而是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文化”的历史维度、民族特征、价值内涵和思想指向。在文化自信的不断建构中,将生发出巨大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感召力,让中国在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转变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并在世界层面掌握话语主导权,更好地传播中国价值观念。

  二、文化自信的建构路径

  (一)文化自信的建构需以文化自觉来守护

  “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一次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文化自觉即是需要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明白其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的趋势,以文化自觉来获得文化的自主性地位。在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回溯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独具的家国情怀、文人风骨、格物致知等,给传统文化增添了美学的色彩,融入了独立之精神。

  文化认同是在长久的积淀中自然形成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文化”的认同。如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认同早已渗透进一代又一代人的骨髓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孕育出的红色革命文化将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世代传承。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需将当代的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共通交融,以文化思想的共识与互补实现对文明发展过程的工具性批判,让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走在现实意义的轨道上,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

  (二)文化自信的建构需秉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相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倾向于内心,是软实力的表现之一,更为包容和细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其蕴含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邃哲学思想、深刻价值观念久远深厚,闪耀着中国人的聪慧。同时,对于世人传承的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要积极树立创新意识,让文化思想内容不断丰富和流动着,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善于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文化自信的树立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一切都应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健全的文化机制为前提,实现文化自信的感时效应,让人民切实感受到以文化人的真切性和落地性。

  (三)文化自信的建构需在开放中积淀深厚

  一方面,文化自信的建构是开放的。以自信的胸怀屹立于世界的舞台中,中国如今的发展实力已经渐趋翘楚,在开放的格局中,理性处之,海纳百川,和而不同,中国的文化发展必将是熠熠闪耀。当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便是生辉之例,如上海国际电影节极具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风格,已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交流平台,并成为推崇中国电影的世界窗口。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的建构是深厚的。开放的舞台需扎实的积淀,如何在风格迥异的文化世界中脱颖而出,除了中国文化中与生俱来的优势和独特性,更是需要文化积淀的铺展与观照。中国元素的链接在舆论引向、新媒体支撑的同时,更需以积淀作为竞争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消解和解构,而是不断致知,融入符合中国气质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拓展对外传播平台与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出属于中国的好声音。

  三、从文化自信的建构中汲取发展之力

  中华文化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积极从文化自信的建构中激荡起发展的波澜,汲取发展的力量,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从历史层面看,上下五千年,悠悠历史的长河奔腾着古老而善良的民族,富蕴着漫漫的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时代变革、启蒙运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牵引着中国人的思想。我们需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找寻精华,运用于当下适时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应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时,如何从“变”中把握“不变”,国学便是回答之一,要真正确立国学经典在当代的价值意义,正确理解国学的内涵,从理论层面加以厘清精华与糟粕,将国学之精髓与世界的普世认知相结合,找到恰如其分的契合点,在传承创新与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推进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智慧。

  从价值层面看,中国当代的文化发展,尤其是文化舆论导向迫切需要意识形态的指引,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根本依据。从文化自信的建构中汲取发展之力就需要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体人民的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主流文化思想的影响立竿见影,让文化自信得到充分彰显。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时时刻刻生发出强大的理论向心力。

  从精神层面看,国家的整体信心意识的强大最终取决于文化意识的强大和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文化上层建筑在支撑国家的综合发展中至关重要。文化的坚守与屹立既注重外延性的传播,也需要内涵性的感知,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认同和建构中汲取发展之力最终需要人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最终需要人民用精神层面的深度热爱与认同来得以真正实现。同时,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从理论亦或是学术的高度推进精神层面的升华,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立足实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真正从精神深处出发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参考文献]

  [1]徐晓风,陈思思.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底氣[N].光明日报,2017-5-29(05).

  [2] 王弢.在文化自信中汲取深沉力量[N].人民日报,2016-07-15,(05).

  (作者单位: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