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案例教学主要广泛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中,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呈现特定的案例,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启迪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贴近生活
《微课实录丛书:初中道德与法治卷》法律模块一书,共分为四个独立的部分,主要讲述公民的人身权利、法律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公民的文化与经济权利和公民法律意识与国家机构,一共60余节微课内容,每一节微课都运用到了案例教学,少则一个案例,多则四个案例,是一线优秀教师的智慧结晶。结合自己曾经执教的一节法治课进行了一些反思,希望对未来的教学有所促进。在仔细研读了以后,我发现这些案例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案例真实性强。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全社会普遍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良好氛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用真实的案例,呈现真实案件的经过、结果,学生才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真正得到体会和感悟,虚假的案例影响的是课堂的效果和质量。如在《与网络相关的法律》微课中,运用的是一则真实案例《发谣言帖被转发超500次,一中学生被刑拘》,让学生直观感受同龄人的网络违法行为其实离自己很近,感悟网络生活中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重要。
2.案例启发性大。通过案例的呈现引发学生小组讨论带来的是对学生的启发,对初中生拓展法律知识具有针对性,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对校园暴力说“不”》的微课中,运用的校园暴力的真实案例,呈现视频资料,从时事新闻让学生了解校园暴力,通过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分析,拓展延伸到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给青少年敲响了警钟,给了青少年巨大的启示。
3.案例生活味浓。案例来源与生活,应用于生活。应该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和生活逻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中多见的法律案例来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热情。如在《我能不能取名叫赵C》的微课中,首先这个微课的标题就足够有生活味儿,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其次借助“中国姓名权第一案”这一真实案例展开关于姓名权的法律解读,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将法律的学习回归到生活中去。
4.案例方向感正。与法有关的案例往往都具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共同之处,比如侵权、黄赌毒等等具有危害性的行为。如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正面的价值引导,那最终无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的微课中,为学生呈现一段真实案例《女警因女儿泄露明星个人信息而被停职》,通过积极的正面引领,让学生了解侵犯隐私权给自己、他人、社会带来的危害。
在运用案例教学前,首先必须选择符合以上特征的案例,除此之外,一个优秀的案例还应该坚持其他几项原则:坚持学生主体的原则、坚持时效性原则、坚持实践性原则。在学习了这几项要求后,我对我之前執教的《依法行使权利》一课的案例进行了反思。
1.本课采取的案例符合坚持正面引领,启发式教学的特征。本课我利用网友散布的一系列,关于散布我国四川省九寨沟地区,网传“地震云”的照片,即散布当地地震谣言的照片,包括:九寨沟震区建筑物倾斜照片,这是一则真实的案例,授课过程中我坚持正面的价值引导,探讨谣言的危害,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条目的深入学习,介绍国家对不实言论,尤其是散布谣言的处罚依据,帮助学生认识散布谣言是违法行为,启发学生理解我们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公民自由权利的行使有边界限定的,个人权利的行使,一定要在尊重和保护他人的合法自由和权利的基础之上,不能够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合法利益。
2.本课采取的案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涉及“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的话题时,我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讨论学习方式,广开言路,学生踊跃发言,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提出对案例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在学生学习到“每个公民都应该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这一知识点,我采取合作探究,小组成员角色扮演模拟维权过程。在学生进行展示后,我首先对小组的成果给予肯定,对学生观点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真正发挥案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本课采取的案例也存在一点需要改进的地方,即案例的时效性比较差。在导入部分我展示出九寨沟地震前的风景照片,请学生猜一猜这是哪里。我预设学生能快速指出这是九寨沟,不过事与愿违。九寨沟地震发生于2017年8月8日,授课时间是2020年3月,时效性较差,学生的关注度已减弱,所以选择该案例导入课堂时就没有达到激趣的目的,在这里存有遗憾。
总之,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和谐的生活环境,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需要时时处处体现生活的味道,用生活的案例,特别是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引导学生、启迪学生、感化学生。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渭州学校,甘肃 定西 7481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