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留守儿童知觉歧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22383
张玉梅 张贵兰 陆苇

  

  

  摘 要:为了研究留守儿童知觉歧视的现状,本研究采用《知觉歧视问卷》对贵州省1000名中小学生进行有效调查。研究结果有:①留守儿童有558人,非留守儿童有332人,留守儿童中男生有292人,女生有266人;②个体知觉歧视维度得分高于群体知觉歧视维度得分;③留守儿童知觉歧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留守儿童;知觉歧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过程的推进,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但城市消费较高,一般人承受不住一家人的生活开销,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由其他人代为看管,因此,就有了目前被广泛关注的留守儿童群体。本文将留守儿童定义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家乡,由其爷爷奶奶或其他人代为照看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相对来说,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经济地位较为低下,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遭遇了更多的歧视现象,这种歧视主要来源于学校里的教职员工、同学以及留守儿童身边的人,由此展开了对留守儿童歧视知觉的研究。本文将知觉歧视定义为:个体所知觉到自己或者自己所属群体受到与他人不同或者不公平对待的表现。

  一、 研究对象和调研工具

  (一) 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凉水井中学、六盘水市水城县滥坝镇尖山中学、以及毕节市大方县中坝小学等六所中小学校选取1000名中小学生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率为93%,有效被试中包括男生468人,女生462人;是留守儿童的有558人,非留守兒童有372人。

  (二) 调研工具

  采用申继亮、胡心怡和刘霞编制的《知觉歧视问卷》,问卷分为两个维度:个体知觉歧视和群体知觉歧视,共6个项目,采用五级计分,1=完全符合,2=不太符合,3=不能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总分越高表明儿童的知觉歧视越高。被试的个体知觉歧视和群体知觉歧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1和0.82,说明此量表信、效度良好。

  二、调查结果

  (一)留守儿童知觉歧视的现状

  对留守儿童知觉歧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 1。

  由表可知:留守儿童知觉歧视的题平均分为2左右,处于较低水平,个体知觉歧视维度得分高于群体知觉歧视维度得分。

  (二)性别对留守儿童知觉歧视的影响

  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得到:留守儿童知觉歧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但总体来说男生知觉歧视的平均分各方面均高于女生。

  三、 对策与建议

  通过本研究对留守儿童知觉歧视的现状调查及分析讨论,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去标签化:“留守儿童”对自身的身份、地位较为敏感,他们会体验到较多的歧视,所以,作为留守儿童的教师、同伴在与他们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伤害性的行为和语言出现,应淡化留守儿童特殊的留守身份,采用平等、接纳的态度看待留守儿童。

  第二,父母陪伴:留守儿童之所以会知觉到更多的歧视主要是父母不在身边,这就需要我们的父母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不能陪在孩子的身边就多给孩子心灵的陪伴。

  第三,教师关爱:留守儿童远离父母,不能及时、近距离的得到父母的帮助与指导,面对各种事件时会很独立,所以教师要更多的关爱,让孩子们体会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

  第四,增强家校的联系:留守儿童的出现是因为远离父母,寄养在亲人家里,也因此家庭和学校之间关于孩子学习、生活的联系就变少了,不在身边的父母就无法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而留守儿童相较来说比较懂事,不想让父母担心,通常都是报喜不报忧;家庭和学校之间就会出现不同步的情况,所以,增强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寄养家庭之间的联系,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有效地反馈与沟通,能更有效的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与引导。

  [参考文献]

  [1]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申继亮,胡心怡,刘霞.留守儿童歧视知觉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6):116-121.

  [3] 刘霞,赵景欣,师保国.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 2) : 216 -223.

  [4] 郝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40-43.

  (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