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令老师最头疼的内容,因为许多学生习作之时,总是苦于“无米下炊”,无话可写或有话说不出或内容空洞无物或思路狭窄等现象,直接影响着习作的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借助美学诊治手段,提升习作教学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难题;美学诊治
一、 无话可写的难题及美学诊治
(一)美学诊断。 许多学生习作之时,总是苦于“无米下炊”,无话可写。从美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审美经验匮乏的缘故。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社会信息急剧膨胀的今天,学生的生活不能不说是五彩缤纷,所接触的事物也不能不说是纷杂繁多。造成审美经验匮乏的原因不是世界缺少美,而是学生感知美的“神经”麻木迟钝,对美的存在熟视无睹,客观事物无法转化为学生眼中的表象。
(二)美学治疗: 面对“无米可炊”的忧愁苦恼的学生,教师不应急于“送米下锅”,试图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是应当给予审美感知能力的训练,在不断提高学生感知美的灵敏度,诱发学生审美指向的同时,逐步积累和丰富审美经验,拓展“期待视野”。具体可以采用两种形式:首先,在审美陶冶中诱发审美需要指向,即根据阅读与审美的同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对具有丰富审美内蕴的名篇佳作进行审美阅读,在审美感悟中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审美修养,树立审美理想,确立审美价值观念,从心灵的深处诱发审美需要指向,使学生把注意集中到客观事物美的属性,以求在客观事物美的属性的刺激下发现美,感受美,积累审美经验。其次,在审美观察中诱发审美注意指向,即指导学生学会“近焦观察”与“远焦观察”相结合、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相结合、有意性观察和随意性观察相结合的审美观察方法,排除事物非审美属性的干扰,让审美属性鲜明、完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审美注意。
二、有话写不出的难题及美学诊治
(一)美学诊断。这是习作氛围严肃,堵住学生倾吐审美情感之“口”。 当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发现了美,体验了美,或者在审美想象中再现审美经验,重温审美体验,再次为客观事物美的属性感动不已的时候,心中已蓄满了美的冲动,应该说拿起笔来描述美,抒发美,倾吐审美情感,已是水到渠成。但是由于教师教风专制,教法呆板,过分注重形式,以及不合时宜的技巧指导,造成习作氛围严肃,学生心灵受束缚,思维受限制,阻断情感倾泄之路,堵住了学生倾吐之“口”,使学生有话说不出,写不出。
(二)美学治疗。宽松习作氛围,淡化文体意识,摒除不合时宜的技法指导,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尽情地流畅地描述美,抒发美。具体方法可以采用:①创设自由的习作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敢想敢说,自由奔放。②增加习作的自主性。减少命题作文,淡化文体意识,只给范围广泛的开放性较强的习作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描写。③采取日记化、书信化的自由表达形式。当审美情感冲动已到极至,化意为文已是水到渠成的时候,引导学生找个“谈心对象”(或是某人某物,或是自己),拿起笔来用书信或日记等适宜自由表述的形式,“面对面”地向他们细细地描述自己所感受到或所创造出的美,轻轻地倾吐自己对美的冲动,真正做到怎样想就怎样写,做到说真话,吐真情。
三、内容空洞的难题及美学诊治
(一)美学诊断。造成内容空洞的原因有二个:①学生审美注意泛散,审美观察能力低下,在事物非审美属性的干扰下,他们无法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审美属性(尤其是事物的感性特点不鲜明、内在意蕴含蓄、审美属性模糊的情况下),造成审美表象不鲜明、不完整、不生动;②教师在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化意为文的时候不合时宜地进行习作技法、想象方法的指导,转移学生的审美注意,淡化学生审美情感,阻断学生审美想象,造成审美表象再现时不鲜明、不完整、不生动。
(二)美学治疗。针对第一个原因,校正的方法是加强审美观察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审美观察能力。具体可以采用:①“近焦观察”与“远焦观察”相結合。引导学生步入事物活动的局圈中,“近距离”地观察事物的局部性特点,再引导学生走出事物活动的局圈,“远距离”地把握事物的整体性特点,认清事物的真实面目。②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事物的全面属性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独特的审美特性。针对第二个原因,校正方式是:①提倡习作技法的指导应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积累;②宽松习作氛围,提倡自由表达,淡化文体意识,摒除不合时宜的指导,减少人为干扰和环境干扰,使思维流畅,表达流畅。
四、思路狭窄的难题及美学诊治
(一)美学诊断。这是学生没有展开审美想象造成的。如果学生没有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地展开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那么,审美记忆中储存的审美经验就无法再现,审美选择无法进行,审美再造无法实现。
(二)美学治疗。 教师要善于抓住“凭借”(触因),通过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和移位联想,触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开阔学生的思路。具体方法如下:①以“日记”为触因,在重温中触发审美想象。②以“情境”为触因,在体验中触发审美想象。③以“童话”为触因,在幻想中触发审美想象。④以“艺术”为触因,在欣赏中触发审美想象。⑤以“文学”为触因,在阅读中触发审美想象。
(作者单位:甘肃省漳县武阳西街小学,甘肃定西? 7483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