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骨感的现实与理想的夏花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7059
涂艳蓉

  摘 要: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等。毛姆对维多利亚传统的矛盾态度使他对新时代自我价值的追求满怀渴望,其作品冷静、客观和深刻地剖析与解读人性的弱点,讽刺了当时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上流社会的荒淫无度以及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本文试图从他对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描写,初步领略作家对社会丑恶人性的厌恶和对走在精神求索之路上的人性向往。

  關键词:毛姆小说;人性拷问;现实观照

  20世纪初以来,对人性的探讨成为许多作家笔头的热门话题,作家们从自己生活范围内的各种体验,试图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对这个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包括对世纪话题进行的探索性回答。期间,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作为英国文坛的著名代表作家,因其自身经历的特殊性,面对复杂的人性和不可知的人生,以《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等系列作品,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刻画,用艺术的手段从精神层面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成为刻画英国本土人性最为经典的代表。

  一、对人性的刻画源于对生活的提炼

  十九世纪下半叶,是英国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当时的经济繁荣中得到好处的主要是统治阶级,广大劳动群众劳动强度大,生活非常贫困。早期毛姆的作品,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毛姆以此创作了《人性的枷锁》。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菲利普成为毛姆自喻性角色,成为毛姆对他前三十年的生命参透的人性真相的化身。菲利普从没感到自己瘸腿而自卑或低人一等,以为自己就是上帝,理所应当地享受着作为必需品的荣耀,也享受着高人一等的权利。他把人生比如波斯挂毯,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心理活动,人物间的对话都进入层层分析,清晰而深刻,向我们描述同样一个事实:人性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可悲,普通人物的生活苦难重重,各色人等的挣扎忙碌,必须冲破所有的枷锁才能从容面对人生。

  毛姆对人性的拷问,也促使他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刻画出一个艺术的斯特里克兰德,来展现同时期著名画家高更的人生。斯特里克兰德这个按照世俗的生活轨迹已经走到中年的保险经纪人,为实现画家梦想不惜抛妻弃子,最终他将自己放逐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正如晚年的高更,以为逃离城市生活就能找到最原始的创作灵感。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即使高更逃到塔希提这个偏远小岛,仍无法摆脱文明社会的罪恶,法国殖民者对土著人的欺压,使他对人的意义产生了深深的迷惘,他的作品在形式和色彩上进一步简化,以此来传达纯粹的感受和心灵的内容。

  二、对社会男女不同人性的拷问

  在毛姆笔下的世界,芸芸众生,只分男女。而毛姆笔下的男女,是有不同的个性取向的。如果说《人性的枷锁》是从精神层面的不断成长和思想与信仰的变化,来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写照,那么《月亮与六便士》则表达的是理想主义的情怀与勇气,通过这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生活的艰难,普通人的悲喜。

  毛姆的作品总是有很强的父权社会映射。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和现在的社会依然有相似点,世俗似乎对女性总是格外苛刻,女权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在目前仍然任重而道远,根本不是简单的不再重男轻女就解决了的。读过毛姆《作家笔记》的人,大多会认为《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与威尔金森的爱情就是在写毛姆自己的真实感受。威尔金森的原型被认为是毛姆的前妻,她在物质上依赖丈夫,努力想圈住自己的丈夫。可是毛姆的心却落在男人身上,他们最终走向离婚的结局,这就是那个时代父权社会女性的悲哀。

  在毛姆笔下的另一个人物斯特里克兰德,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理想的人性代表。斯特里克兰德为了自己的追求,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与非议,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常规思维,放弃原本在他人看来幸福、安逸的生活。他的眼中只有画画,只是喜欢表达情感,所以不论画的好还是差都无所谓,他所画的只是自己情感的喷发。他生性自由,不会在意女人的跟随或是离开,他也从来不在乎什么后果,而正是这种原始的态度吸引着他,也是这种原始的力量给他灵感。斯特里克兰德应该不单单是一个人,还是一种理想和意向,集合了毛姆所向往的所有品质,包括对伦理道德的蔑视,以及不受拘束的个性,是每个人都想抛开一切去追寻的东西。

  三、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性刻画

  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也弥漫着一种空虚,在保守封建的社会制度向自由社会转型过程中,对人生的思考让人们无所适从。生命有没有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类数万年的演化,随众求同已成为我们生物体安全感的最大来源。

  毛姆的小说几乎一直在诠释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他将人性的复杂性描述得淋漓尽致,对善与恶、美与丑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性的关注。

  《刀锋》中拉里漫长的人生旅程起始于对邪恶的叩问。拉里经历了亲密战友为了他而舍身相救的凿凿事实,才触动了他灵魂深处的那根弦,让他像效仿战友那样做到牺牲自己,他拯救苏菲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豁达与从容。之后他能够洗尽铅华,归于平凡家庭的幸福和平静生活,应该是毛姆所向往的和推崇的。

  拉里精神生活层面上把人的一生比作波斯地毯,编织地毯似乎并无意义,但每个人所创造的图案也有所不同,人生中的幸福与痛苦无关紧要,他们都象其他的细节一样,一同被设计到这生活的图案中,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与众不同,这反映了极具敏感、悟性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狂热的西方文化的迷惑和失望,以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精神荒原的摈弃态度。拉里与毛姆一样,他们都在乱世中寻求生命的意义,内心深处都有挣脱不了的束缚、俗世眼中不可告人的邪恶,而有些疑问可能原本就没有答案,在《刀锋》结局沉默的余音中,人性的枷锁无从解脱。

  毛姆作品刻画的人物,都是他用来作为在物质上、在精神上与在品质上自由探索人性的试验,是毛姆理想化的代表。它一方面反映的是作者对身处于一战后欧洲中心主义衰落与虚无主义盛行社会的人们的观照,这种观照既体现在作者对于以菲利普、斯特里克兰德、拉里等为代表的,处于当时社会的人们普遍具有的迷茫与无奈的再现,以及对这种身心折磨的同情,也体现在毛姆对处在普遍虚无却没有消沉,且独自走向精神求索之路的人性的赞扬。他对人性的刻画,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的参照,增加了人们对社会进步认识的角度,从一定层面上提升了创作作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林步升译.《刀锋》沉默的结局.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2]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张乐译.《人性的枷锁》导读.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

  [3]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陶然译.《月亮与六便士》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4]王国婧.《刀锋》中拉里的形象分析.文学教育,2015(10).

  [5]胡妮,许丽芹.游移的他者:毛姆小说中的文化边缘人.宁夏社会科学,2010(6).

  [6]葛学奎.乌托邦式执着、艰难的追寻者[J].作家,2008(1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