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深化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朝着多元化和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应对解决这些因素成为教育者研究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分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重点探讨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的策略,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高校思政教育人员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对策
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思政教育指明方向。但是值得说明的是,高校思政教育者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到当前思政教育环境的变化,无形之中增加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因此,加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因素的分析则显得极为必要。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
1.1外部环境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自媒体时代主体性增强、碎片化阅读致注意力缺失、各类思潮冲击校园文化。
(1)自媒体时代主体性增强,微信、微博、QQ等移动终端的出现为高校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便捷途径,学生在成为信息接收者的同时也扮演信息发布者的角色,使得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他们热衷表达观点并渴望得到认可。(2)碎片化阅读致注意力缺失,快手、抖音、微博等内容具有短小精悍、易于观看阅读的特点,逐步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浏览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却无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耗时较长的思政理论课堂中。(3)各类思潮冲击校园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享乐主义、极端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思想涌入高校,这对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
1.2内部环境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育理念不合理、情感教育参与不足、教育内容陈旧落后。
(1)教育理念不合理,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是部分教师仍旧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思维的局限,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活动,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2)情感教育参与不足,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精神等内容的讲解时往往“照本宣科”,缺乏实例的支撑,更没有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这就导致教师与学生互动不足,无法保证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丧失其应有的魅力。(3)教育内容陈旧落后,内容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载体,在知识获取途径日渐便捷的今天,教师如果仅为学生讲解教材理论知识,没有跟进时代潮流融入新内容、新思想、新理论,则无法有效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
2.1树立生本理念,完善授课模式
面对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高校思政教育者要以素质教育精神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及时更新自身教育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根据当前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制定思政教育方案,逐步完善思政教育授课模式。现阶段,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一段期间“00后”青少年也即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普遍具备朝气蓬勃、开放自信、视野宽广的特点。对此,教育者在了解学生整体时代特征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各项信息加以分析,如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专业课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对其的思想引导。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要逐步完善授课模式,抓住信息化时代契机,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授课模式。例如,各院系辅导员以学生专业为单位建立思政教育公众号,将各项教育信息、政策文件发布至微信公众号,并上传学校、院系开展的各类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图片、视频等,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学生间还可以在公众号推送信息扩大内容分享,强化思政教育影响力。
2.2应用多种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高校思政教育要积极迎合当前教育改革潮流,在传统教学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的主动权转移到高校学生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强烈动机,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第一,感染教育法,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教师的导向示范作用,以教师的专业能力、品德修养、积极情感为导向,为学生情感激发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无形之中自觉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自我教育法,高校学生要具备自我反思与自我纠正的能力,及时发现自身在思想、行为、道德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在学习中要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发现身边同学或者教师的优点并积极借鉴学习,树立自我教育的远大理想。第三,疏导教育法,高校教师要巩固思政教育的课堂主阵地,为学生讲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腦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良思潮的影响。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教育者要做好疏导工作,可通过“一对一谈话”、“网络互动”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帮助学生敞开心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3鼓励亲身体验,提供实践机会
实践是加深学生理论理解、检验思政教育成效的关键性途径,高校若想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则需要将社会实践与理论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精神感知,不断升华高校思政教育品质,启发学生在实践中领域真理,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是社会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道德品质培育具有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对此,高校要在校园网上及时发布与青年志愿者有关的各项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并主动参与。例如,在“精准扶贫”的改革背景下,教育者可以在寒暑假期间鼓励学生参与下乡扶贫活动,在贫困地区进行支教,在了解当地文化、扩展知识学习的同时,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感受贫困地区孩子求学的不易,进一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努力学习、顽强拼搏的远大理想。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兼职类社会活动。高校学生可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加兼职类社会活动,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结合所学专业选择兼职岗位,如家电销售、中小学生家庭辅导教师、企业文员等,在短暂有限的假期时间内不断学习、获取新知、提高技能,为学生日后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奠定基础。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管理作用,为在校学生提供助管、助研、助教等兼职岗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良好、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形成、思想品质塑造、道德修养提升的隐形作用,为学生抵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思想等不良思潮创建屏障。
3.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正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在分析影响思想政教育实效性因素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育方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构建思政教育授课模式,应用自我教育、感染教育、理论教育、疏导教育等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改善自我,并通过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建利,武珍珍.浅议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新通信,2018,20(22):86.
[2]刘立伟.“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8( 21):126+128.
[3]张艳娣.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 09):104-1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