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创造的新媒体语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动摇了我国传统政府公共关系模式,还对现代政府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介绍新媒体和政府公共关系概念,在重点分析新媒体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政府公共关系;提升策略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向公众公布政府信息,维护政府形象以更好地实施政府管理,并实现与公众协调沟通的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媒体环境,这个环境是政府与社会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公众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政府工作、监督政府行为,政府也可以知晓公众的态度。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各级政府积极主动改变观念,从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政府专职公关部门等方面积极应对。
一、新媒体和政府公共关系概念
(一)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被视为除去电视、报纸和广播等传统媒体的第四类媒体,在本文中新媒体指的是依靠互联网传播技术和设备形成的一系列传播信息的渠道和工具,包括了:SNS 网站(微博、脸谱等)、视频社区、微信等语音分享平台,手机新闻客户端等。互联网与传统纸媒的结合产生了“网络新闻”和“网络报纸”,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功能多样的手机端 APP 操作软件和平台,这些都属于本文研究的新媒体范畴。
(二)政府公共关系概念
在现代社会,国家政府机关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一样,都处在一个相互交织的复杂社会关系网中。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在行政活动中实施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通过行政管理活动中与公众沟通互动、树立良好公众形象,以获得公众的支持与青睐,并把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思想与手段在这种互动中运用各种传播渠道将之扩散和使用,最终与公众建立起永久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合作关系。
(三)新媒体与政府公共关系的联系
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认识政府公关关系,其实质就是政府运用媒体的力量与广大民众进行双向沟通的过程,旨在进一步建立、塑造和维护政府在公众面前的良好形象,以及时的信息沟通和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来实现“亲民型”政府的诉求。 在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中,网络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最便捷的平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所接受
二、新媒体环境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影响
(一)新媒体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带来发展优势
1.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
虽然我国政府公共关系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并且政府资源丰富、实力雄厚,具有足够的公共关系基础资源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对新闻信息的传播快而广,且具有高度集中性,使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公众眼球,引导公众积聚力量向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它冲击了我国传统的政治权力结构,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加大了公民参政的机会和空间,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渠道
2.培养公众参与意识
我國政府拥有良好坚定的群众基础,随着近年来服务型政府的逐步建立,公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和兴趣都得到极大增加,也为政府在公共关系时所需要建立的双向沟通提供了条件。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信息的真假无从辨别,客观上激发了公民维护知情权的意识。同时,政府开展各种基于网络平台的问答交流和采访,解答公民的疑问、解析政府政策,也更加培养出公众参与公共关系的意识。
3.利于对政府的实时监督
网络新闻媒体由于其工作职责的要求,必然会严格对待政府工作中的任何一项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新媒体环境以网络为核心,其基本原则是公开透明、诚实守信,正是这些特征使其成为反腐的同盟军。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贪官的贪污腐化行为进行了批露,对查处腐败犯罪、预防犯罪,构建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媒体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带来的劣势
1.虚假信息传播导致关系紧张
新媒体时代的匿名性和自由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到政治生活中来,但这也导致了一些人发布不真实消息因无法追查到人而不用负责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虚假消息散布出来,民众难以辨别真假,在政府部门辟谣的过程中会怀疑政府,认为政府在推脱责任。这势必将影响政府与公众间良好关系的维护。
2.对政府回应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媒体报道新闻事件的速度远快过了政府处理事件的速度。往往今天发生了一个事件,媒体会天天追踪报道,可因人力物力受限制等原因,政府在处理此事件的时候追不上媒体的步伐,因而增加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民众的焦虑和不满情绪。这一情况就对政府工作的效率以及回应媒体舆论的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相关配套法律不健全
在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的情况下,网络媒体的随意性对政府公共关系主客体都有双重作用,一旦处理不当,便很容易无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没有明确系统的公共关系操作准则这一集大成性的指导纲领,理论行和实践意义都无法保证。
三、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提升策略
(一)建立一支富有新媒介素养的政府公关人员队伍
树立正确政府公关意识,无论是政府领导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有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思想,站在人民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强化公务员的网络公关意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领域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及其政府官员行为和言论产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可以说政府行为乃至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都是政府形象的具体表现,都可能不能程度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反馈。作为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政府部门及其政府官员都要树立起公关意识,一般包括信誉度、行动力、沟通力、效率度的意识培养。
(二)合理设置政府公共关系机构
首先,设立统一的政府公共关系机构,为了顺应更加快节奏的网络媒体发展,推动政府职能的深入开展,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和促进我国特色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在政府机构中独立设置专职履行政府公共关系职能的政府机构,并在各级政府推广设置。其次,畅通各级政府公共关系机构的沟通渠道,在政府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时,必须要大力推进我国政务公开的实施广度与深度,鼓励公民通过信访、电话热线、政府官微等形式与政府之间进行交流,拓宽公民的监督渠道。最后,完善公共关系机构的舆论动态数据追踪系统,为了进一步为政府公共关系提供数据支持,客观的反应信息传播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舆论的数据追踪系统。
(三)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更加扩大新媒体语境的范围,政府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重要的沟通制度。我国政务信息公开程度的不断提高会逐渐增加新闻发言人的工作量,这就要求政府培养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言人队伍。政府对于那些突发事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了解到全部动向,对于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政府新闻发言人可以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连续报道事件的发生过程,把最新最准确的消息告知媒体和公众。另外,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行使人民的权力,人民有权对其进行监督。因此,实行新闻发言人的问责制度无可厚非。这就要求新闻发言人在面对新闻媒体时不回避,不推诿,不失语,不搪塞,从制度上增加媒体公信力,保障民众民主权利。
(四)建立有效的政务公开制度
政务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基础,有效政务公开要求政府高度重视公关职能,提高行政事务的透明度。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类媒介要抓住网络迅速发展的契机,多种渠道地向公众提供各种信息,以保证公民知情权落到实处,实现公民的民主权利。信息公开应采用简单方便的方式,如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网站、广播电视、报纸等。其次,建立有效的政务公开制度要做到制度公开。需建立相应制度,如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和信息查询制度等,积极推广电子政务,使政策、方案、决策、程序、结果等都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
[1]赵伟鹏,戴元祥.政府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卢汉龙.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2006—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陈玉洁.政府与媒体的互动机制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10).
[4]熊运亮.提高公务员政府公共关系观念中的主体观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7).
[5]陈锐.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困境与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1).
[6]潘敏艳.论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及其实现途径[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8).
[7]郑文博.当前改进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对策分析[J].邯郸学院学报,2011(3).
[8]盛曉晨.新媒体在现代公共关系中的应用及其影响[J].科技信息,2010(10).
[9]郑文博.当前改进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对策分析[J].邯郸学院学报,2011(3) .
[10]雷正超.论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的价值与模式[J].中国经济学刊,2010(9).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磬苑校区, 安徽 合肥 23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