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异化理论和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作者深刻理解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并将异化应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通过以私人生产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劳资关系,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以及共产主义放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必然性。劳动者只有通过自由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认识;意义
一、关于异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异化(Alienation)是Entfermdung在德语中的意译。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已成为阐述主客体关系的重要哲学术语,指的是主体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分化的对立面。这种对立反过来又成为奴役和支配主体的外来力量。
异化的最初的提法是法国启蒙运动代表性人物卢梭以及德国启蒙运动代表性人物哥德和席勒等人。在他们那里,异化一方面是指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两个方面的产物,如劳动产品、货币、社会关系和理论观点)形成转化的过程中,人的特性和才能转化为一种不从肩于人而且支配着人的东西的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是指某些现象和关系变成有别于其自身的东西,也就是说人们的现实关系在人的意识当中的歪曲和颠倒。法国和德国启蒙主义者的異化思想客观上反映出对私有制关系的反人道主义性质的抗议。
德国古典哲学深刻研究了异化问题。费希特由纯粹的“自我”来设定作为对象的“非我”,本身就是一种异化。黑格尔充分发展了对异化的理想主义解释。他认为整个客观世界是“异化了的精神”。他利用异化的范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发展,成为绝对概念并达到顶点,不再发展为抽象的纯粹概念。于是否定自身而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自然界。他把这种转化称为异化或外在化。然而,绝对概念并不满足于异化的状态,并且在发展之后,它在人类中回归自身。在黑格尔体系中,发展的任务是消除理解过程中的异化。绝对观念的异化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全部内容。黑格尔关于异化的观点通常是属于理想主义的范畴,但它包含了对社会条件下劳动的合理猜测,因此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理想主义是理性的异化。在批评宗教神学的过程中,费尔巴哈用异化术语来解释人们利用他们的幻想将他们的本质投射到上帝身上,并且崇拜它,将上帝变成一个支配人类的力量。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他指出,只有当人们认识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而上帝的本质才是人的本质,才能消除这种异化,使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费尔巴哈利用异化来揭露宗教神圣形象的背后秘密,并在批判神学的唯心主义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是,费尔巴哈把异化仅仅归结为意识现象,认为只能通过理论批判的方法才能消除异化,费尔巴哈没有从现实方面找寻方法,仅仅从理论方面来探讨消除异化的途径是片面的。
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异化的分析。在他看来,异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他的作品如《1844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现象。人们认为,分工和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本原因。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劳动成果被剥夺并归于其他人。马克思特别关注劳动异化的分析。他全面讨论了劳动者与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阶级性质和人的异化。他把劳动异化看作其它一切异化形式包括思想异化形式的基础,正确地解释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使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改造。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异化的概念没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在《德意志形态》、《1857年至1859年的经济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不需要用异化的中心范畴来研究和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他通过剖析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抗关系,它阐明了资产阶级社会中一般异化现象的真正根源。
异化是私有制的产物,伴随着私有制产生,又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公有制,消除了异化的社会根源和工资劳动制度。因此,社会主义不仅消灭了旧时代的异化,也消除了异化的现实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断成熟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异化将被彻底克服。
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异化被说成是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超历史的永恒现象。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对异化的社会历史特征的否定,以及对异化和对象化的混淆。这种观点的实质是证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
二、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
1、异化劳动基本内涵
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是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它的基本含义是,人类通过自觉的、有目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却和创造者主观愿望相背离,超越人类的期望和控制,成为凌驾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上,并且与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从而在人与人之间形成阶级对抗和剥削关系。从而给劳动者带来不幸、痛苦和灾难。
异化来源于德语的疏远,最初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术语。哲学上,“异化”指的是主体由于自己的活动而将对方分开的主体。这个对象逐渐与主体疏远,从而成为对抗主体本身的外在力量。在经济学中,它指的是人们在经济领域中存在的各种对立关系。就劳动而言,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类发起、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转化的过程。人在改变自然的劳动过程中,也同时改变着人自身。这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劳动的一般性。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劳动力有不同的特点。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的特殊性表现在生产资料,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成为反对劳动者和统治劳动者的相反力量。从而产生了异化劳动现象。
2、异化劳动的根源
异化劳动根植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原始人的劳动与它的占有本来是一致的,只是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才产生了异化。私有制产生以后,一小部分人就有可能依靠私有制,来强迫大部分人为他们进行生产劳动。从此,广大劳动人民所从事的劳动不再是为自己,而变成专为他人的劳动;劳动不是由自己来安排,而是听从别人的意志;劳动成果不再由工人自己拥有,而是由其他人拥有。因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根源,劳动异化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
但是,异化劳动又反过来再生产出私有制,因为劳动者通过劳动异化会再生产出剥削阶级。因此,在私有制社会中,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3、异化劳动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马克思所讨论的经济领域中的异化劳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依赖于生产者,而是与劳动者对立。在那里,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归他人所占有。劳动者并不认为他所创造的是他自己财富的条件,而是他人财富和自身贫困的条件。因此,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们就越穷。简而言之,人们生产东西,但生产的产品却与劳动者产生了异化。
(2)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劳动是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的共同支出。但是,在剥削制度下,工人无法自由控制自己的劳动力。劳动者被资本家无情地剥削和挤压,使工人陷入不断的自我否定和无限被索取中无法自拔,这种外化的劳动是对劳动者精神和身体的无尽折磨。这种强制性的劳动行为只是为了谋求生存,而不是为了自我肯定。所有的这些都体现了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之间的异化现象。
(3)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由于“物的异化”和“人的自我异化”,因而产生“类同人的异化”。马克思借用了费尔巴哈的“阶级”和“阶级性”的概念。人的类本质代表了人类共有的本质特征。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类劳动不再是反映人类本性的活动,而是成为了维持人类生存和生活下去的唯一的手段,人类的生产活动成为了和动物一样的活动,即仅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下去的行为,人都不是人了,人成为了“非人”,它导致了人类与人类本性之间的异化,这与人类的本质背道而驰。
(4)人同人相异化。异化的劳动再现了剥削阶级,它在剥削者和劳动者之间产生了对立,即人们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当劳动产品不是由工人自己拥有和控制时,劳动行为就不能让劳动者自由和自主地控制。那些劳动产品必须由其他人拥有和支配,劳动者的劳动行为必须由其他人控制。而这些人就是异于自己的外界存在,即人类本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行为由资本家控制,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也由资本家拥有而不属于劳动者。在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已经不再是相互平等,而是被视为获取高额利润的一般工具。将这种关系转化为资本家和工人,那就是属于剥削与剥削之间的关系。当人与人自身产生对立的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必然也会产生对立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综上所述,要消除异化劳动,首先要消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要更高程度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且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觉悟。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
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对劳动异化的阐述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并将异化应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他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生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劳动者和生产者、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关系和本质,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严重剥削工人,压榨劳动力和劳动成果的现象,认为只有彻底放弃私有制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消除异化劳动。在他看来,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类劳动处于异化状态,这种异化劳动的本质,马克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首先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第二是劳动者和劳动过程的异化、第三是劳动者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最后是劳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在后期,异化和异化劳动被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并且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无法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制度的弊端,阐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当研究调查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它揭示了资本自我否定的过程,并说明了共产主义放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放弃私有制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私有制是社会异化的根本原因,要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消除异化,即消除异化劳动。他指出,要消除异化劳动,就必须消除导致异化劳动的社会条件,即消除资产阶级国家。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人们获得生存和生活的主要手段。而这里的“劳动”也已不再是异化劳动,而是自由劳动,如社会主义公有制设立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这是对劳动者劳动的解放,也是人们创造价值和财富的主要方式。消除异化劳动,实现自由劳动,无产阶级才能实现个人解放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 2006.
[3]黄刚.马克思异化理论探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06.
[4]单伟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09(12).
[5]周瑞辉, 王忠桥.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实践[J].北方论丛, 2016, (01).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10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