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儿童视角下的《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比较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7691
唐琦琦 李秋

  摘 要: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下,《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的作者林海音和萧红各自以儿童的视角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精神家园。本文从创作目的、作者人生经历、儿童视角下的悲剧展现几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更加进一步了解两篇作品的悲剧内涵。

  关键词:《城南旧事》;《呼兰河传》;儿童视角;悲剧

  林海音和萧红二人都是在20世纪出生的女作家,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混乱无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熏陶下,孕育出了现代文学史上这两位不可多得优秀女性作家,她们成为了女性文学的有力实践者和代表者。而她们的《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这两部带有回忆性的自传的小说,都从儿童的特殊视角出发,分别以北平和黑龙江的童年生活经历为原型,通过朴实无华但却细腻无比的语言,描绘了在成长过程中的获得与失去,表达出自己浓郁的乡愁并且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创作目的比较

  林海音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却都是在北平渡过的,从求学到成家生子,北平对于她来说可谓意义深重,因此她用她最最熟悉的笔杆子,写出了京味儿十足的《城南旧事》,展现了一副极具北平地方特色的画卷。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打糖锣的老头儿、卖切糕的、七月十五提的西瓜灯、城南游艺园听夜戏等都通过英子的眼睛,一一呈现在读者的眼中,她在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中,不仅重温了自己的童年記忆,更是体验了一次精神的还乡之旅,慰藉了自己思乡之苦。在她的序言中也曾提到过她的写作意图:“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这些原汁原味的描述,凝结成了作者心中曾经北平的缩影,成为了她心中永远守望的家园。

  萧红在小说的后记中写道:“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年幼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萧红的一生短暂且颠沛流离,她最为快乐宝贵的记忆就是儿时在呼兰河的生活,因为那里有她最为尊敬的祖父。《呼兰河传》是她在1940年抱病在香港完成的,此后一年,她便坠入了属于她的生死场,病逝于一所临时的医院,年仅31岁。可能正是由于萧红颠沛流离生活的影响,所以她对于故乡的渴望更为浓厚,身在异乡,伤感之绪油然而出。在那个呼兰河小城里,祖父后花园那段无忧的岁月中,是她身在外乡的精神寄托,她记得自己年少时欢乐来源的那个秘密花园,她记得蝴蝶、蜜蜂、蚂蚱、蒿草……她还记得那个会教她念诗的慈爱祖父。在书的最后她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是因为他们充满我年幼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记忆定格方式,小女孩的独家感受,浓缩着萧红内心最柔软的故乡记忆,我想,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去完成这本小说的她,应该是幸福的。

  二、作者人生经历比较

  这两部作品都是二十世纪旧中国的真实写照,都在病态的悲剧中展现着,因为她们身处在一个充满的矛盾的碰撞的时代,环境的不稳定使她们缺乏安全感,走的路太多,看过的悲剧也太多。所以即使以儿童视角写回忆童年的小时候也避免不了悲剧性。但由于两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这两部小说在本质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

  林海音的童年和人生经历也许在那个年代不算最好的,但是比起萧红,我想应该是幸福的,《城南旧事》一书是她在迁回台湾之后所做的,那时的她已经人至中年了,最容易有感怀往事、感叹人生了,虽然相隔两岸,但是北平对于她来说已是嵌入了她的骨髓之中,无法分割的,即便是她在书中所写的都是分离,有着浓浓的悲剧性,但是整体上她的文本色调都是属于一种暖色的基调。因为作者通过孩童的眼睛去看到的世界总是有着属于孩子的懵懂和未知,用英子的眼睛描述了幸福的场景又与冷酷的现实相矛盾更加刻画了时代赋予人的悲剧。

  相对于林海音的幸福,萧红的人生经历算是坎坷的,在创作小说时她的身心都是出于极度的寂寞、空虚,非常的缺乏安全感,而这份童年的回忆却能使她暂时的得到一份安宁,因而她笔下的小主人公相对来说就更加成熟,也更加看得见人性的黑暗,如果说主人公也和英子一样天真乐观,可能很难看到事件背后的人们的愚昧无知,更有甚者会变得跟人们一样迷信。如果说《城南旧事》给予我们的是一种阳光,向上的悲剧的感受,那么《呼兰河传》给予我们的一定就是黑暗、压抑感十足的传统的悲剧。

  三、儿童视角下的悲剧展现比较

  所谓的儿童视角,简单的来说就是以儿童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通过儿童的眼光观察与透视,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它通过从儿童到成人再到儿童的角色置换,以儿童的另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被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种面貌。

  作为两本以儿童视角来书写的小说,林海音和萧红笔下的故乡都是用生命最初的体验去还原当时的社会景象,但同时却杂糅着作为成人所经历的苦难和复杂,所以在小说中两位作者不仅仅还原自己的童年写照,更是想借此来表现中国下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以及人生悲剧。

  分离无疑会使一个人成长,而推动分离的就是当时时代赋予人们的悲剧,《城南旧事》就可以用“离别”来准确形容,每一个与英子相遇、相知的人都在最后离她而去。这一个个的人,一幕幕的场景,迫使她成长。用孩子的眼光可以更直观的描述事件并且不带有主观情绪,用孩子的天真与社会的黑暗行程了强烈的对比,孩子的眼中永远不会明白大人真正面对的残酷。视角新颖切独特,英子孩童的身份也加深了人们对她的同情和对时代的深思。

  在《呼兰河传》中,作者以儿时生活的呼兰河这座小城为背景,认真的叙写着呼兰河的原始、单调和落后,在她的眼中这座小城不过只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小城,有着最普通不过的人。然而落后、单调的小村与现代文明的不停冲击碰撞,使得这个平凡的小村变得不平凡了,一切都显得这么矛盾,但一切的矛盾又似乎前所未有的合乎情理。就好比她在写可爱的“团圆媳妇”时候,是饱含同情的,在她看来如此天真、活泼甚至健壮的“团圆媳妇”居然会因为一些子虚乌有的事儿被家人所不容,最后被迫害至惨死是一种病态导致的悲剧。儿童时期的这一个个故事中都包含着她对于故乡的深刻的爱、深刻的憎。

  同是儿童视角,我们能感受到萧红笔下的小女孩身上始终笼罩着一层阴霾,其作品的整个氛围是苍凉和感伤的,而在林海音笔下的英子身上我们却能被她的所散发出的乐观、开朗、坚强所感染,其作品虽然也充满了悲剧但是却能在这背后看到生活的希望。文学作为人内在感情的抒发,既是相通的但又因为每个人的亲身经历不同又会呈现出差异,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使得两部作品各具特色,为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林海音.《城南旧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2]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3]郭群.儿童视角下的成长书写与精神返乡—论《城南旧事》的叙事视角及其意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期:44-48.

  [4]沈卫威.《呼兰河传》、《城南旧事》比较分析[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1年01期:56-60.

  [5]楚恒叶.《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的儿童视角的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1月第6期:119-123.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