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7832
诸葛姿伊 肖玲

  摘 要: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有利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因此到农村基层就业成为当代大学生毕业后求职的新途径,本文针对大学生到农村基層就业首先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因素,其次阐述该现象对个人、农村、城市的影响,最后提出大学生将会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就业;因素;影响

  一、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现象

  据统计,2017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人,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随之增长,这造成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由于在城市中就业压力较大,许多人产生了“逆向就业”的想法,“逆向就业”是指大学生把到农村就业作为求职首选。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三扶一支”计划,近几年每年招募的人数达到3万人左右。截至2010年,共有9万余名大学生服务期满,且大部分选择留在农村基层,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也是大学生服务于农村的形式之一,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书记助理等职务,成为“大学生村官”。截至2016年底,在岗大学生村官人数超过10万人。这些数据表明许多大学生将到农村基层就业列入就业的考虑范围。国家对此也持支持态度,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乐观估计,“逆向就业”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

  二、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因素

  到农村基层就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受到了社会、个人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得越来越多大学生走向农村。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至农村的建设中,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1.国家出台鼓励政策。国家先后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等计划。这一系列政策表明国家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支持,这些政策将成为服务于农村的大学生的后盾。

  2.城市就业压力大。每年全国毕业生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多数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后都会选择去城市谋生,原因有如下几点:1)大城市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2)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在农村难以找到相应的工作。3)城市的工资待遇更好。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人涌入大城市谋生,然而就业岗位并未增多,这样的不平衡使许多求职者陷入失业的危机。

  3.城市生存压力大。虽然在城市工作工资待遇稍好但城市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多数白领即使在大城市打拼多年也不一定有能力买得起房子车子,因此部分人对在大城市生活望而却步。

  4.乡村人才稀缺。以往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在城市就业,这种现象造成城市农村拥有的人才量不均衡,农村人才稀缺。由于人才的供不应求,乡村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较大,这就成为大学生需要把握的机遇。

  三、对个人、农村、城市方面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折射出人们思想的转变,从当初只想到大城市谋发展到愿意到农村工作且愿意从基层做起,这很好地体现了“职业不分贵贱”的思想。同时,人才流入农村地区对个人、农村、城市都将造成影响。

  1. 对个人的影响

  有利的方面在于大学生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大学生与普通求职者相比文化水平较高,这对农村地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劳动力,因此大学生在农村基层求职就业的几率较高。但对大学生来讲在农村基层就业也有许多不利的方面。例如:职业所需技能与大学的专业无关,这极大的考验了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需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职业所需的技能并运用。

  2. 对农村的影响

  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利于农村获得高文化水平的人才,促进农村发展;利于农村创办更多企业,促进经济发展;大学生拥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可为农村带来城市中先进的技术,缩小城乡差距。

  3. 对城市的影响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利于缓解城市就业及人口压力,利于城市居民提高生活质量。不利方面在于人才的流失,大学生去农村就业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流失,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四、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大学生来讲只要能好好把握机会,定能促进自身的发展。然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也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与同事之间的矛盾。部分大学生对自身有着“优越感”,抛不开对乡村的偏见,不愿与同事进行交流,向他们学习。

  2.生活条件艰苦。城市与农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多数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城市,过着便利的生活。而农村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出行、购物较不方便,因此,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这是最需克服的挑战。

  3.专业与工作不对口。多数家长学生追求热门高薪职业,忽略了“冷门”专业,造成一些培养基层工作人才的冷门专业无人问津,许多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后发现专业与工作内容相关性不大,增加了工作难度。

  4.政策缺乏长效机制。现有的政策多数是为了解决当前就业困难提出的缓兵之计,极少涉及对大学生的长期保障,因此难以留住大学生长期在农村工作,留住大学生的关键在于优惠政策能长远地落实。

  解决的对策:

  1.学生层面:1)大学生要虚心向前辈学习,从他们那获取工作经验,抛开偏见并认真对待工作。2)大学生需摆正心态,尽管基层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只要树立乐观的工作态度,一定能排除万难。3)大学生需明白服务于基层也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2.学校层面:1)面对专业与职业不对口的问题,学校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2)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基层就业的内容,减少学生对服务于基层认知上的偏差。

  3.国家层面:1)落实政策,保障大学生权益。国家的优惠政策对留住大学生起很大的作用,政策应落到实处,保障大学生的长远利益。2)国家应通过新闻媒体等途径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去农村基层就业的支持,让更多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基层工作。

  走向农村基层工作是让大学生成长的机会,也是近年来大学生寻找工作的趋势,对大学生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代大学生对待工作要有敢于吃苦不怕困难的决心与毅力。同时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方面仍然需要社会不断摸索,国家应当为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提供更多保障,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并为农村留住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辰,李敏义.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调查与分析——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为例[D]. 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01.01.

  [2]王荔.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现实状况研究 [D]. 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5.7.

  [3]常大志.大学生农村就业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4]刘强.国务院: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N]. 农民日报,2017.2.8.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