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传统班级管理手段与新课程管理理念的整合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5786
刘萍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班级管理中常常会对新课标误读,即完全摒弃传统的教育手段,其实新课程管理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并不矛盾,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尤其在班主任工作中,二者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班主任;传统管理;融合

  新课程改革提出已十多年了,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有效地管理班级,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则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目标。可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却时不时地走进误区,就是对传统教育手段的摒弃。然而,在我担任年级管理工作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却发现:越远离传统管理教育,反而越使新课程的实施变得艰难,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教育无疑仍有它的存在价值,弃旧迎新才是关键,吸收传统教育理念中的精华,与新课标的新理念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管理效果。

  一、传统教育的管理手段与新课程改革的误区

  传统教育是相对于新课程而言的基础教育体系。传统教育管理注重强调班主任的权威。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者。传统教育过度地把班主任置于不可侵犯的高度,并赋予班主任某些“独有特”权利,有些班主任为了建立威信,甚至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武断、刻板的管理手段,从而造成班级管理的简单化、表面化,甚至造成班主任与学生的对立,从而使班级管理出现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有些则反之,为了强调和落实新课程改革,有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过分强调温情教育,同样达不到管理的效果。

  (一)传统管理教育过分重视德育评分,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关注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常采取班级德育检查评比的管理制度。这种考核因和班主任的绩效成绩、评优评先挂钩,和先进班集体评选挂钩,而使许多班主任相应地采取班级德育量化评分的管理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品德、体育、纪律等各种指标纳入德育评分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到了对学生德育的评判,促使学生上进、努力。

  但是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德育评分中的很多指标是不能量化的,比如纪律,学生违反规定则减分,老师是否给于及时教育与指导,是否达到教育的目的则不得而知,这样并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有甚者会影响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有些指标根本无法简单地评判学生,比如道德,一个学生道德的好坏的细化标准是什么?这些都会造成班主任看重外在分数,而忽视内在的班风建设,导致班主任陷入淡化教育,重视管理的误区,丧失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而学生则过分追求表面的现象和表现,不能真实地展示自己的人格与特征。

  (二)新课程淡化批评教育,不敢惩罚学生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着,更是心灵的引导着。现在很多学校推行“赏识”教育,倡导“无批评”式教育,不准处分学生,禁绝开除学生,导致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缩手缩脚,对学生的错误不予批评,不敢批评。可是无条件的包容迁就,会使学生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走上犯罪,使我们的教育没有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作为班主任,一味地强调“爱”和“尊重”有时并不能很好地管理班级。

  总之,无论是过分强调“严”还是“爱”,都会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达不到教育与管理的根本目的。

  二、新课程管理理念提出的意义

  “新课程”顾名思义,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心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并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适应其目标,课程结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做了调整与改变。同样,随着教学目标的调整,班主任工作也出现了新的内容,其中最大的转变就是德育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这说明我国的教育不仅只重视成绩与分数,更加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真正意義。如何在教学管理中有效地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十几年来,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各基层班主任都在进行着积极地探索,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点:

  (一)角色的转换

  班主任要适应新课标,必须要做出角色调整,摒弃旧的管理思维模式,要由以前的权威者转变为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班主任只能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而不是学生的主宰者,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精神的守护者和思想的引导者。

  (二)评价思维的转换

  班级的具体事务管理要由原来的以成绩、以分数、以考核论英雄改变为全面、发展、积极地评价学生。要“爱”学生,更重要地是怎样去“爱”,不是温情脉脉,毫无原则地去爱,错误地理解新课标的的精神,而是要以“爱”为指导,以“爱”为出发点,强调用“爱”感化学生,以教会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为最终目的,用更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去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上进。

  三、传统教育手段和新课程改革手段的相互融合

  传统教育手段在班级管理上有它的优势,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并不是完全摒弃旧有的管理方法,而是抑陈出新,借鉴和吸收好的有效的管理方法,把他们融合运用到新课程改革中, 那么,在具体的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呢?

  (一) 德育评分与批评教育融合

  2009年8月22日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第十六条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性。

  学生一天的时间都在学校,和班主任可以说是朝夕相处,班主任对学生一天的行为负有看管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学生犯了错误、违反了纪律,班主任不仅要求学生深刻反省,也有可能会给与减分处理,还要采取恰当合适的教育方法,避免矛盾激化,如与学生谈心、分析问题,找出错误的根源,还可以与家长沟通,或者以开班会的形式帮助学生等。班主任要学会做聆听者,聆听学生的心声和呼声,允许他们申诉,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或者简单地评判学生的对与错;面对执拗偏激的学生,要循循善诱,给他们耐心地讲道理,和学生一起找原因、想办法,减弱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更要为有困难的学生排忧解难,像一盏明灯,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这些都有助于缩短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增进彼此的关系。endprint

  (二)树立威信、坚持管理原则

  新课程改革并不是降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威,而是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更好地运用好职责,管理学生并使学生遵守好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遵守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纪律。一个好的班集体需要有自己的班规,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更应该有管理坚守的原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何让学生做到服从管理,尊敬老师,爱护同学,首先就是班主任必须身体力行,说话守信,增强权威感,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不怒而威。学生对班主任有敬畏感,才会真心服你,信任你,也才会心悦诚服的接受你的管理和教育。班主任的权威不仅来自于知识渊博,更来自于班主任坚持原则,赏罚分明,公平公正,从而让班级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生心里有准则,有标准,有约束,才能有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才能建造一个过硬的优秀班集体。

  (三)因势利导、尊重学生个体意识

  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网络时代的发展,使很多学生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校墙内的老师。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个性、敢反叛的学生比比皆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正确对待她们,而不是把他们当成异类孤立打击,而要因势利导,尊重他们的个体意识,不拘束、不约束,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原则下有自己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展示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要教育他们有个性是好事,但绝不是毫无原则的有性格,更不是无法无天的叛逆,而是在遵守社会法则和校纪校规的前提下的“张扬”,是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展现优点和追求理想的表现。

  朱小蔓教授说:“班主任管理的最大效率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性的展开……如果班主任的水准越高,他班上的学生的个性就会越来越丰富地展开。”因此,尊重、发挥学生个性是衡量一个班主任管理水平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这也是与新课标中发展学生优长,为祖国培养人才的目标相符合的,更是与新课改提出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观点相适应的。

  (四)因材施教,学会换位思考

  一个班级有四十多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家庭条件也相差甚距,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性格观念各有差异。在班级管理中,因材施教,差异管理尤为重要。我们必须要把每个学生都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他们,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待优秀学生,尽量要求严格一些,表扬恰到好处,不过分夸大,以免滋长傲气,导致产生不良的个性心理;对待那些处于弱势的学生,要关怀备至,多给一些温暖和关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注意观察他们的细微进步,表扬和积极引导他们,使他们的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及时纠正他们的偏差,为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分析他们的兴趣、性格、特长、气质、爱好等,使他们能够得其所用。教师更要善于“角色换位”,学会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去感受、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组织者,肩负着引导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神圣职责。教师和学生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实现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沟通,也才能实现班级的和谐发展,班主任只有在管理中不断探索,把传统教育管理的精华融会贯通在新课程管理理念中,才能书写最华美的教育篇章。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之友》多期.

  [2] 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8年4月第六版.

  [3]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珠海市九洲中學,广东 珠海 519000)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