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这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自信”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自信的方向,理论自信是自信的灵魂,制度自信是自信的保证,文化自信是自信的源泉。文化自信的加入,說明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化。
关键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内在联系
何谓自信,是一种积极、健康、进取、向上而富有生机活力的情感、意识、态度与能力。一个拥有坚定自信的民族,才能获得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战胜风险、自立自强、攻坚克难、超越自我的强大内在能量,并以此激发全民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聚集起强大的社会正能量,支撑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1]
一、道路自信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方向
道路自信是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进之路的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经由我国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正确道路,是我党得以带领人民走向胜利,走向富强的根本保证。道路自信来源于文化自信,根植于理论自信,从属并直接服务于制度自信,也是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现实表征。[2]党和国家的道路自信是建立在我国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之上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经过近百年的艰难探索,无数先烈前赴后继用生命铸就的,并且用近70年的实践检验证明确实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也一直在持续关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一类是承认重视并加以研究,我国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直保持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在全球经融危机中一枝独秀,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保加利亚学者里洛夫指出“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鼓舞着很多发展中国家……它创造的经验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意义。”可以说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得国外学者对我们的道路给予肯定。另一类是质疑甚至否认中国道路的发展。这些质疑的提出,一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担心与考量;二是西方世界仍存在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和理论偏见;三是部分国外学者对我国的历史发展与实际状况的不完全了解。面对肯定与质疑,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不走改旗易帜邪路,科学回应国际社会,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既是方向,又是指引中国人民前进的旗帜,还是照亮前行中的不息灯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必将取得新的胜利。
二、理论自信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和灵魂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根本指导地位:一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二是以最广大的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文化的选择。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4]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举措,这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一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5]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理论自信,一是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科学性;二是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三是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四是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性。理论的正确性主要取决于它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的程度和效果,取决于理论本身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胜利,并正在继续指引我们取得新的更大胜利。因此,它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是构成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性基石与价值支撑。对这一科学理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充满自信。
三、制度自信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和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人类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制度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正是这种制度体系构建给予我们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立足中国国情,以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根本,独立自主、自主创新、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与制度建构的历史实践结果。它完全打破了社会现代化的西方化这一单一制度模式,使“历史终结论”得以终结,开辟了和平崛起与全面发展现代化国家的社会主义崭新模式,反映和折射出制度创新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以及制度审美的中国品位、中国境界与中国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睿智的实践自信、创新自信、审美自信。这一制度体系,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为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广泛的途径、有效的方式和坚实的保障,这是中国制度之所以充满自信的根本所在。可以说没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将缺乏坚实保证,理论自信将缺少现实抓手。
四、文化自信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自信要从文化具有的鲜明时代性、历史的进步性、革命性和包容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理解。习近平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出来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坚实根基。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文化结晶,它彰显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和伟大,我们能够从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历史过程中,来概括提炼出经过千锤百炼、由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创造凝练而成的党的文化基因,可以称之为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在这种文化基因的引领下面,我们才跨出了一道一道沟坎,取得了一个一个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所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社会主義先进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面,这种文化自信的树立离不开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也成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对文化价值、力量、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既要反对妄自菲薄的态度,也要反对狂妄自大的态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层、更持久的自信和力量。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互相交织的。后三个自信中贯穿着文化自信,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本身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靠文化自信建立理想信念,来支撑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形成完整的、立体的和多元的自信体系。正是这种中国文化基因的力量和源泉,使中国人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
结束语
“四个自信”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既是一种科学理论,又是一种实践行动,要实现中国梦,既要有科学理论引领,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来支撑,又要有只争朝夕的实际行动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如果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体现的是政治上、思想上和制度上的认同,那么文化自信则更具有广泛性意义,更容易直抵人的心灵。坚持和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必然会增强文化认同和自信意识。而文化自信,又能使理论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四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所以我们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好“四个自信”,实践好“四个自信”,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发展新理念,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永胜,《辩证把握“四个自信”的关系》,中国科学网,http://ex.cssn.cn/dzyx/dzyx_llsj/201609/t20160913_3199945_2.shtml
[2]周 荣,《不忘初心 深刻认识四个自信恒久价值》,西安日报,http://epaper.xiancn.com/xarb/html/2016-07/11/content_435125.htm
[3]张洁洁,《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评价与坚定道路自信研究》,http://www.docin.com/p-1566464065.html
[4]郝立忠,《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从理论形态的高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3A%28c5d915822c89fa3480d44af26dba3431%29&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duw22v&sc_vurl=http%3A%2F%2Fwww.doc88.com%2Fp-6824477332374.html&ie=utf-8&sc_us=10921186373080621834
[5]周丽云,《“四个自信”铸就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1/2016/0704/c241220-28522760.html
(作者单位: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