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情感小站 男生女生 毕业情结 爱情方舟 人物言论 教师文艺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爱情相对论

时间:2011/9/12 作者: 三商赋 热度: 80917
  爱情是个伪命题,因为世上本没有纯粹的爱;爱情是相对的,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信了——题记
  
  人的大脑真的很奇怪,总想追逐神秘的事物,比如宇宙,比如爱情。
  
  爱情一词本不想提及,我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能力把它说清,那简直就是个感情的黑洞,任何人试图把它厘清的努力都是徒劳,任何语言和思维在它面前都如同飞蛾扑火,留下永久的精神折磨。三毛说:爱情有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一如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
  
  最简单的办法是去查现代汉语大辞典。爱情:男女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对吗?像是。单凡经历过爱情者,对此名词解释会有杯水车薪之感,如果这就是爱情的全部,它也就不会折磨着古往今来的情人、诗人、有心人了,也就不会成为万古不磨的文学主题。会因为易于把握而失去那亘古的魅力。因此一定要在该释义中感情一词前面加上若干甚至无数个定语才行,而过多的限定又会把大脑搅得浑沌不堪。此名词释义显然没有正视古已有之的同性恋现象。因此,在对同性恋持不同观点的群体之间,他们的爱情观定然是分道扬镳的了。这且不论,再看何为爱恋?大辞典又曰:多指男女喜爱难以分开。那么,这难以分开是指彼此双方生活中的朝夕相处、长相厮守,还是仅有精神上的朝思暮想即可谓呢?显然其所指前者的成分居多,然而谁又能否认单纯的精神之恋不能称其为爱情呢!尽管历来的“志士仁人”多对此柏拉图式的爱情观大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缺乏了鲜活生活支撑的恋情不能称其为严格意义上的爱情,换言之,爱情不能脱离琐碎的真切生活而仅以理想化的状态固化地存在。一旦爱情的双方身体间的长时间分离,原有的感情会被真切的现实生活所侵蚀而发生程度的弱化甚至变质,感情的空缺会被新的情感或迟或速的填补,那先前谁都不会否认的爱情只能作为美好的回忆而束之高阁了。《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观念,在当下已不成立,即便是改革开放前夫妻间长期的两地分居现象也被今天的年轻一代视为爱情生活的怪物。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农民工们过着“夫打工来妻种田,欢欢喜喜过个年”的“幸福”生活,稍后的青年人就完全颠覆了这种观念,他们过的是“老婆老公去打工,有个孩子寄家中”的如意日子。眼下爱情观又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就是爱情的与时俱进。谁又能知道爱情会沿着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轨迹向前推进呢?拭目以待!
  
  既然单纯的精神之恋不符合现代主流爱情观,生活上长时间地分离已是爱情的死穴,那么传统文学作品或传说中对美好爱情的颂扬是否还具有其审美价值呢?比如“海枯石烂”的爱情宣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契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爱情苦楚,“君当作磐石,妾当做蒲苇”的爱情坚贞等。可以肯定地说,在现代人的爱情期许中,并没有给上面的“教条”留下多少生存的空间。如此审美基础随爱情观念的变化而迁移,让从前美不胜收的爱情素材丧失了其教化传承的价值,只有其文献价值,如同钟鸣鼎食的青铜器,只存留其文物价值一样。无怪乎现代爱情歌曲极力去颂扬“老鼠爱大米”式的实用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爱情一词概念的外延在不可否认的萎缩,即其适用范围在缩小,其内涵无疑得到了巨大扩充。通过对现代人爱情生活的考察,你会发现,今日身处恋情的双方从传统的感情期许,转变为以物质承诺为基础的外在形式主义,爱情的稳固以物质为基础,感情的交流以物质为保障,彼此间的信任以外在形式作为验证,当物质主义渗透到爱情的各个角落,爱情的“变质”已在所难免。若把传统的爱情观念比喻成普通宾馆里的标准间,那么现代爱情观则是星级宾馆的豪华套房。
  
  没想到,从概念入手对爱情的探讨,竟引出古今爱情的沧桑之变。
  
  人类文明的早期,爱情观念尚处于朦胧状态,发端于性爱的情爱渐渐觉醒,可以肯定,当时的人类已经形成了一套对异性美的欣赏或判定标准。他们欣赏着异性美的同时也渴望拥有或占有它。或许是那和蔼的笑颜,或许是那机敏的行动,或许是那无畏的勇气,或许是那助人的慷慨,当然还有美丽英俊的外表和健壮的体格,在深深地吸引着异性的目光,使一方或双方生出了异乎寻常的感情。让我们称之为爱情的原始股吧。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群体当中,一个人会和多个异性保持爱情,因为当时的他们还没有形成后来的严格的爱情规范去约束自己,他们生活在爱情“幸运的年代”,享受着“一多对应”的爱情模式。看来爱情的专一属性并非是与生俱来。因此,可以说原始爱情要比现代爱情“容易”许多。由于缺少了现代爱情诸多属性的“挤压”,若单从爱情这方面比对,古人的幸福指数要远远高于自认为文明的我们。肯定有人会这样认为,正是由于现代社会的爱情拥有诸多属性来严格限定,才使得它更为高尚、伟大和神圣,甚至超越了自由和生命的地位。所以,具有丰富内涵的现代爱情更为稀缺,更加不可企及,以至于令人望而生畏,以至于绝大多数人因爱情的碌碌无为而抱憾人生。“只可遇,不可求”是持有爱情命运说的人们的一种无奈之词,广为接受,抛开爱情的“养护费用”不说,单单这寻觅之苦已足以让人却步。可见世上有多少人徘徊于爱情的荒原之上独享这心灵的孤独。在没有爱情滋润的时光里,他们的人生是多么地暗淡,生命的质量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爱情是伴着人类智能化的审美标准而诞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丰富着其内涵。如今爱情拥有了许多属性,如专一性,排他性,奉献性,平等性,无私性,忠贞不渝性,权利天赋性等。人类生活本身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部分,随着对精神生活追求的不断提高,爱情——人类精神生活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已被供奉于崇高的圣地,对它的不懈追求成为了提高人类个体生命质量的最有意义的行为。“人生得一红颜知己足矣!”是一味何样的心灵慨叹。当爱情被赋予无尚的神圣,也就拥有了理想化的色彩,多少人忍着巨大的苦楚做出巨大的牺牲去追求心目中的爱情,往往铩羽而归,至于是否值得,爱情神圣论者曰: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怀疑论者曰:问世间情为何物?其悔恨论者曰:此恨绵绵无绝期!其守卫论者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大抵折桂者无几,不然为何徒余这祈福的喟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大众对爱情的评判标准莫衷一是,拥有理想爱情的人又是如此的珍稀阙如。
  
  一个人本身就是个矛盾体。现实生活中有无数的因素可导致一个人的行为与爱情发生冲突,例如现实条件对人的压迫,生活中的误会,双方对爱情认知的差别,行为上度的把握,等,都会影响到爱情的正常成长及保持。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的一方或双方的思想情感因多方面的因素作用于不知不觉中拉开差距,昨日的美已不为今日所欣赏,当昨日的美掩盖下的丑暴露给对方时,更是无法被对方所接受,会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爱情死亡。如果今非而昨是,现实中有太多的今非昨是。如果今是而昨非,那么昨日之爱就丧失其纯粹性,隐藏着不为所见的“祸根”,包含着或多或少的瑕疵,那么爱情的忠贞不渝也就会随之湮灭。有人或许会说,爱情是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平衡,双方都会以爱情的大局为重,随时去调整各自的思想行为来增加爱情的柔韧度提高它的适应性,以保持爱的鲜活。只要爱情存在的基石仍坚固,双方思想行为的出发点是善意和美好的,彼此的品质仍鲜红如初,那么任何生活中的误会都会被消除,任何爱情的创伤都能被修复。这叫瑕不掩瑜,这叫愈挫弥坚。爱情并非如想象的那样脆弱,在饱经风霜后历久弥新。然而残酷的现实始终在证明,所有的平衡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一再被打破,新的平衡最终无法建立,因此同床异梦、见异思迁、善意的谎言等伪平衡泛滥成灾。看来真正的爱情只是个小概率事件,按照统计学定律规定,小概率事件即是不存在,那么爱情一词命题的真伪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即爱情是个伪命题,换言之,世界上本无爱情这档子事,它有可能是人类无心祭起的一纛情感的大旗飘扬于若隐若现的云天,成为永远无法触及的风景线。或曰,举案齐眉者不乏其人,白头偕老者比比皆是。笔者认为,举案者能持多久,居多者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敬重,距彻骨之爱尚有距离,若是真爱,又何须举案。即便说这是双方对爱情最高礼遇的表达方式,也难保其中的一方有朝一日手挥案飞,另一方受辱受伤而去。至于白头偕老者,往往是亲情使然。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鞋子穿在脚上,合不合适自己知道。
  
  余秋雨对爱情思之再三,给出一个这样的结论:爱情,以两个成熟心灵交流为起点。此乃大师的无奈之语。余秋雨以其之尊、之慧、之言重于当世,实不敢道出其心声:爱情真的不存在。爱情以其古今中外对它无以复加的崇敬,让任何人都不敢对它有些微的不恭,即便他是余秋雨,何况他只是余秋雨。可否用如下等价的语言诠释余秋雨这句关涉爱情的话语:爱情啊,爱情!世上到底有几多真正的爱情,有多少爱可以最终与你偕行?青年人拥有美丽和健康,可他们稚嫩的心智无法承载爱情的沉重,等他们经受了感情的磨砺后,成熟的心灵才能开始爱情的征程。
  
  余秋雨思之再三,仅给出一个爱情的起点。对其后的征程并未着一字,不知为何!有此一必不可少的起点,仅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如何在而后浩漫的路途中安然渡过爱的瀚海呢?终抵彼岸者能有几何!青年是爱情的黄金时代,他们的激情足以熔化整个世界,当激情冲垮了理智,就开出了爱情的狂花,正是成也激情,败也激情。有多少一见钟情者,只是跟着感觉走,当感觉不再时,情也随之涣散。有多少昨日的海誓山盟,空留下誓语铮铮。只有心灵的成熟,才能对感情进行正确的判定、把握和取舍。成熟的心灵深知什么样的爱是自己所需要的,当得遇“真爱“时,知道如何去珍视它、呵护它、培育它,知道如何挽救危机中的爱,只有如此去爱和被爱,才有资格谈爱,这样的爱才能成长为爱的参天大树。可惜的是,当时光流逝激情燃尽心灵被岁月萃取得更加纯粹时,爱已是曾经沧海,人生略已大定,错过了爱的“唯一”。
  
  年轻人情窦初开,带着好奇的心情初探此神秘的精神空间,乍尝爱的甜蜜,驱走寂寞和孤单,投入几乎全部的激情,彼此燃烧着熔化着,此时,爱已成为他们的全部,他们忘记忧愁甚至饥饿,沉浸于爱海之中,但愿长醉不要醒,赋世界和未来以美好及浪漫。春光明媚,春风骀荡,花丛芬芳,粉蝶翩跹;夏荫匝地,丽声宛转,炎夏永昼仿佛火辣辣的爱情酣畅淋漓;秋阳纯粹,天空高远,适合爱的翅膀在空中舒展;冬雪初霁,红妆玉容,昭示爱的纯洁,享受着晶莹剔透的世界。伟大的造物主给了他们无尽的甜蜜和全部的世界,曾经的烦恼忧愁远他们而去。面对空阔的原野,幽深的空谷,奔腾的江河,他们放开喉咙喊出感天泣地的凤鸣龙吟:我恋爱了!有着爱情羽翼的庇护,他们豪情万丈,无所畏惧,蔑视任何困难,甚至嘲笑生活的卑琐。
  
  然而甜美的时光过得真快。随着激情的消退,重回真实的世界,面对随处可见的不如意,重新认识自己深爱着的并非完美的他(她),发现对方有着不可忽略的缺点,奥,月亮本没有预想的圆。审美的疲劳降临,第六感告诉他爱的不和谐音符在弹奏。这时,对昨日爱的甜蜜的记忆忽然丰满起来,把自己重又拉回到爱的洋流中,同时他也清醒地意识到,爱需要包容,苛求是爱可怕的敌人,一切杂音似乎瞬间消失,或是退到那不可见的角落,再次回到爱的城堡。
  
  危机来了第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有一天,经过痛苦地思索,情感地挣扎后,彼此发现对方真的不再适合于自己,残酷的现实不能无视,心灵的鸿沟无法消弭,最终空余那无言的结局……
  
  初恋易夭似在反证着余秋雨的那一论断。喜乎!一个论点终被求证;悲乎!美如童话般的初恋成为了一个悲剧的佐证。
  
  刻骨铭心的初恋依然驻留于心灵的神府,无可置换,且不因其易夭早殇而有丝毫的逊色。虽时过境迁,谁又能否认它的圣洁,谁又能怀疑那当初的坚贞。但是,初恋只是人生追求爱情过程中所需缴纳的第一次学费,然而谁的人生又能此费免课。
  
  每谈到婚姻,总想到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已然成了论婚姻的招牌式用语,成了婚姻失败者的代偿券,成了独身者的挡箭牌,成了身处婚姻围城者的顿悟。在古代,中国人的婚姻多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婚姻自由以来,看似自主,实则受到来自明的暗的多方面外在因素的影响,如金钱利益的驱驰,长辈亲友的弹压,世俗力量的掣肘,这样的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早已存在于意料之中。即便有部分婚姻能摒除一切干扰做到完全自主决断,然困于彼此的了解不足、感情的把握不准、婚后对爱的呵护不够小心和勤恳,最终沦入失败者之列。
  
  夭亡的初恋蕴藏着甜蜜的回忆,失败的婚姻则留下永远的创伤。二者折射出一个同样的道理——爱情多磨难。好像高贵的美不胜收的爱情生活只配拥有短暂的生命,耐不住时光的侵蚀,如果把责任通通归咎于爱情双方的心智不够成熟,然而谁又能说自己的智商、情商、情感阅历已成熟到足以驾驭爱情的地步呢?外部生活的诸多因素日积月累地作用于内心世界,人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迁,最终决定着爱情的走向。当初,自以为岿然不动的爱情基石,渐渐地涣然冰释,不堪一击,轰然倒塌。爱情的神秘与不可把握就在于此,好像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引着它前行,支配着它的命运,其实不然,那是人的内心世界一点一滴的微妙变化长期叠加的结果,一个人的内在情感就像山中的雨一日多变,即便是本人也难以说清,影响它的因素有个人的性格及双方的交互作用。
  
  为了爱情,人类发明了婚姻。爱情是需要浇灌的动态平衡的感情过程,婚姻则是拿来固化爱情的社会功能体,因此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爱情是否要最终走向婚姻这座坟墓,取决于它的一方或双方是躺在婚姻的条文上睡大觉还是去认真细致地经营爱情,可见二者有不兼容的一面。当爱情死亡时,婚约会仍在,此乃二者共同的悲哀。也是爱情的宿命。
  
  前不久,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换偶事件轰动天下,各媒体竟相报道、评论。恪守传统思想者奋袂攘臂,对此大加挞伐,批判换偶人群危害社会安全,颠覆古往今来传统的性爱观念,如同洪水猛兽,如不及时铲除将遗患无穷。持支持观点的人群则迅速力挺,提出一系列论据予以反驳。第一,当事人以完全自愿的行为完全自主的活动于合法的私人空间,不危害正常社会秩序,不妨碍国家安全,更没有触犯法律。第二,当事人均属成年人,精神正常有承担完全民事责任的能力。第三,警方的突然介入并拘留当事人无任何法律依据,涉嫌侵犯公民合法权利。最后,当事人以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被判刑以正视听。事件被平息了,争论并未停止,思想的闸门被打开,这无疑是一次性爱观念的革命。看似是少数人的私人行为,却是对传统社会道德伦理的挑战和摧毁,所以社会当局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给出一个明辨是非的标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含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总会不时地跳出一些“叛经离道”的思想行为,去挑战既有的社会体制和伦理纲常,让人们去思辨、去争鸣、去抉择。在争鸣中确立新的观念,在抉择中变革旧的世界,以此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这次换偶事件发生后,社会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社会当局如在此事件中持不作为态度,形同于对它的默认和放纵,正是基于此“深谋远虑”,当局采取了专政的手段以正视听。可以肯定,支持换偶观念的人是少数,反对者是多数,从维护多数人利益出发,对少数派实行专政,有利于社会的统治。至于真理是否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暂无法定论,至少思想界的争论仍在进行当中。当我们在考察了同性恋的发展历程后,可隐约看到换偶事件的出路和前途。世界的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潮流,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只要它不妨碍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不应剥夺人们选择它的权利,如此才能体现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当局只需在形式上给予规范即可。
  
  爱情伴侣的双方,随着年龄的变化,社会身份、地位的转变,其性爱的体验及情爱的观念也随之变迁,这叫爱情的迁移性。它和人类所追求的爱情的永恒性是一对相伴相生的矛盾,一个鲜活的爱情刚一诞生,它的这对矛盾就开始互相斗争、运动,爱情在此斗争中成长,因此爱情是个斗争艺术行为,它的每一天都是不同于昨日的“新”,所以爱情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旦你有了一劳永逸的观念,你的爱情就开始滑向死亡。当一个人在享受爱情甜蜜的同时,必定要为爱情付出辛劳,一旦你无法或不愿支付此辛劳,你的爱情便开始坏死,这是很公平的一件事,爱情短寿的原因就在于此,故爱情需要珍惜。任何一个爱情的故事,无论它是平凡或者经典,长寿或是早夭,都是美丽的,都是惊心动魄的,都应被不吝赞美。一个爱情诞生了,一个美降世了;它成长着,美在运动;当它死亡时,美凝固成永恒。一个死亡的爱情,并不代表它已毫无意义,那曾经的历程正是它的意义之所在,爱情是人类文学永恒的话题,褒扬它的美丽,慨叹它的凄婉,追忆每一个唯美的片段,总之,爱情有永恒的美,虽然世上缺乏长寿的爱情。
  
  爱情要求双方都要信守承诺,并去精心地经营它,慎重地对待它,这是爱情的严肃性。同时爱情又是浪漫和甜蜜的,我们称之为赏心悦目性。人类文明早期的爱情,是爱情的“初级阶段”,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爱情在走向“精致”,其内涵逐渐变得丰满,由此丰富内涵界定的爱情,越来越成了人类情感的奢侈品,数量高企的剩女,大行其道的独身主义,正是对此最好的反证。身处爱情“初级阶段”的人类,享受着“容易的一多对应”的爱情模式。如今当人们面对仰之弥高的爱情时,便把爱情分解,分解成高高挂起的情爱和俯仰皆是的性爱,情爱的珍稀和性爱的泛滥,是当今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随处可见的同居、试婚、一夜情已是见惯不惊,如今换偶现象又陡然降世,让人错愕的同时不免发人深省。这并非爱情的倒退,此乃爱情的报复性回归,是对其严肃性压迫的反抗,是对其赏心悦目性的放纵追求。当爱情变得越来越高不可攀时,它就成了稀世珍品,越来越进化的人类,自求多福的人类,聪明反被聪明误,该是对自己怎样地一种嘲讽!
  
  参加换偶的人群,显然放弃了传统的爱情观念,以闲适的心态去享受性爱,追求被久已压抑的“性福”,把爱情放回到一个更加优裕的精神空间。
  
  放弃了传统的爱情观念,就进入了后爱情时代,这将是怎样的一个社会时代,还有待去实践,可以肯定,传统和“新思潮”之间的斗争将会长期化,一旦人类从现存的性与爱相悖的压抑和无奈中解放出来,将会走向更加成熟的社会。
  
  苏格拉底说:我们好像已经发现,大多数人关于美的观念,是在纯粹存在与纯粹不存在之间的某个地段来回飘荡不定。笔者认为,此论断也适合于爱情,因为爱情本身就是一种美。现实中的爱情找不到一个是纯粹的,也没有一个纯粹地与爱情无关的爱情。这就是爱情的相对性。
  
  爱情分析学认为,纯粹的爱情就像纯金一样不可能存在的,但恋爱中的人还是总有对理想爱情的幻想和向往。笔者认为,足金不可能找到,但大家仍在追求足金。这就是爱情相对论
  
  爱情本身是由情爱和性爱所构成的复杂综合体。性爱是基础,情爱是上层建筑。只有性爱没有情爱,无异于只具备了爱情的躯壳却缺乏爱情的灵魂,而没有性爱的情爱,则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恋爱。笔者要问,一个现实中的爱情,构成它的性爱和情爱的成分到底是谁占有相对的多数?
  
  不同的国家、地域,不同的民族习俗,不同的历史阶段,构成爱情的内在特质及其判定标准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还很大,因此,爱情有其历史、民族、区域的相对性。
  
  哈姆雷特,千人千面。读者心目中的林妹妹各有千秋。此乃爱情相对性最根本最细小的结构单位,它是爱情魅力的根本所在。
  
  行文至此,笔者斗胆给爱情下两个定义。
  
  一,爱情,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区间内性爱和情爱所构成的复杂综合体。
  
  二,爱情,是带有理想化色彩的人类,在异性间的交往中,把以对性爱的体验为基础的美妙情感想当然地上升为全体人类共同认可的伟大且高尚的情怀期许,且其信奉者对此期许的实现与否有其自我判定的标准,此情怀期许就是爱情。
  
  定义一表达的是爱情时间的相对性,即爱情的时效性,昨日之爱已非今日之爱。如果爱情没有了时效性,片面地追求其永恒性,那么爱情就是个伪命题。定义二表达的是爱情标准的相对性,因为世界上的爱情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对别人的爱情恶意地评头论足,只要那人的爱情符合法理道德,只要它不妨碍别人的权利。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爱情时间相对性而放弃追求爱情的永恒,随意践踏爱情,要尊重爱情,要珍惜爱情;我们也不能因为爱情标准的相对性而恣意乱为,否认爱情的普世的审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