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校队伍的主力军,学生课堂质量应受到重视。通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课堂追随力进行归类,同时分析消极型追随力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举措去有效提高学生的追随力,使得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是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課堂;追随力
一、大学生课堂追随力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较为流行国外学者对追随力的定义,其中,Bjugstad等学者能力观追随力的定义:有效执行领导者指令,支持领导者工作的能力,其目标是达到组织目标的最大化。而国内研究者原涛、凌文辁从追随者的特制角度把追随力定义为:指追随者在追随领导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追随特质,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个人品德和个人技能等方面。笔者认为在中国该类教师的系统性讲解的大学课堂,可将教师比作领导者,大学生作为追随者,在课堂中是否能够积极追随老师课堂知识及技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课堂的追随力可表现在学生注意力、课堂笔记、神态变化、课堂回答、课后提问五个方面。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课堂追随力的类型
(一)积极型追随力
积极型追随力是指学生能够主动积极追随老师,发挥积极的追随力,主动发生学习的一系列行为。该类学生自制力强,积极关注老师的授课内容,不受外界如手机、身边人行为、环境因素影响,能够主动好学,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回应老师提问,完成好课后作业等。追随力的表现为听、看、想、写等感知行为,同时发生领悟、思考、分析、回忆、总结等思维活动。
(二)消极型追随力
消极型追随力是指学生课堂追随力差,对待学习散漫,无法集中精神专注老师的教学内容。该类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发呆、神游、玩手机、睡觉或看课外小说等事情。学生的课堂追随力无法发挥,学生害怕被老师点名回答,无法掌握课堂知识。
(三)被动型追随力
被动型追随力指教师严格规范课堂纪律,要求全体学生执行追随力。被动型追随力能发挥的程度因学生学习态度而异,部分消极学生被动执行课堂追随力,可能会时而主动学习教师授课内容时而进行发呆、思想开小差等行为,但减少对手机使用的频率。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课堂追随力的影响因素
(一)地域环境因素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共有2500余所,在高校中占了最大的比例。广东省部分地方高校一般坐落于作为二线、三线等城市,如潮州、肇庆、梅州等地方。该类地方高校相对于985、211等高等院校教学资源较为缺乏、设备落后,同时地域相对偏远的地方高校不能够很好的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视野与平台。
(二)学生群体
大学学习生活对学生的自制力要求较高,本科地方院校的学习氛围相对高等院校较差,学生容受到外界的干扰,自制力较差的同学无法专注于学习,造成了课堂追随力的低下。同时,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程度决定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对专业没有兴趣,在课堂上无法专注授课内容,无法执行课堂追随力。大学丰富的社团生活、学生会活动等工作会部分程度上分散学生的课堂精力、注意力,学生背负干部工作压力同时要求兼顾学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三)教师队伍
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对学生课堂的追随力有一定影响。如果教学内容及方式较为枯燥、无趣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消极心理,降低学生执行课堂追随力。同时,教师的课堂要求如平时纪律分数、期末成绩等要求的程度对学生起到不同程度的约束,是学生课堂追随力的影响因素之一。
(四)新媒体介入课堂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媒体逐渐渗透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对大学生的课堂追随力有一定影响。新媒体的立体教学丰富了老师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追随力。但是,新媒体也负面影响了学生的课堂追随力。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颇大,如微信、QQ、王者荣耀等App软件转移了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上发信息聊天、刷朋友圈、打游戏,造成大学生课堂追随力下降。
四、提高大学生课堂追随力的措施
(一)教师队伍
1.优化教学方案,创新授课方式
教师应与时俱进,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优化灵活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新旧媒体授课方式,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方式,并积极创新授课方式,增加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关注度,提高追随力。
2.师生共同交流,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
教师作为知识的引领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并思考。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想法,共同实现课堂的教学质量的高质量。
3.制定规范化课堂模式,约束学生消极行为
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应对手机等新媒体分散学生课堂专注力。可制定规范化课堂模式,强化课堂纪律,提出明确的成绩达标要求,适当约束学生的消极行为。
(二)学生方面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自律意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作为一名现代的大学生,应当了解手机的负面影响,克服对手机的依赖性,坚持在课堂上跟随老师,自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同学之间应当相互提醒,互相监督课堂的失范行为,积极发挥学习的追随力。
五、结束语
通过归纳大学生课堂追随力的类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对建立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应建立新媒体对课堂消极行为的相关措施,改善大学生课堂消极行为,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执行课堂追随力,学习知识,使得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为国家输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晟、曹元坤.“追随力”三概念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
[2]谢雪鹏 刘晓玲 李奕星.地方高校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研究[J]才智.2015
基金项目:2016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究成果:广东省本科A类地方高校大学课堂追随力类型归纳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