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成因,对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山东省Y县人民检察院近5年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样本,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Y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特点,以此为进一步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基础性参考。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2010年,Y县检察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件2人,2011年3件6人,2012年4件7人,2013年6件10人,2014年1-8月7件11人。未成年人犯罪呈持续增长态势,形势不容乐观。
(二)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1.从身份背景上看:一是无固定职业者比重大。据统计,共有31名犯罪嫌疑人无固定职业,占86.1%,其余为在校学生。二是家庭缺乏监护者比重大。其中父母离异或父母亡故者有13人,占36.1%;父母常年外地打工者有18人,占50%。
2.从犯罪年龄上看:16岁以上比重最大,但14岁—16岁之间占比呈增多趋势。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从犯罪类型上看:一是暴力型、侵财型犯罪比重大。在已批捕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中,涉嫌抢劫、强奸、寻衅滋事、盗窃等罪名的比例分别为38.9%、27.8%、16.7%、11%(有犯罪嫌疑人涉嫌多种罪名)。
4.从犯罪形式上看:共同犯罪和暴力手段居多,其中属于共同作案的有26人,占72.2%。
5.从学历背景上看:整体呈低文化特征,其中小学文化1人,占2.8%;初中文化31人,占86.2%;高中文化4人,占1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合计约占89%。辍学现象严重,有辍学经历者30人,占总人数的83%。同时,绝大多数犯罪嫌疑人常混迹于网吧、游戏厅、歌厅KTV等娱乐场所。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从犯罪原因上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包括未成年人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作具体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一是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由于未成年人的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不能抵制各种不良影响对自身的侵害,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表面性和偏激性,不能客观、理智、冷静地对待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对自已行为产生的后果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二是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期,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抵制外界不良诱惑,在一些诱惑面前不能有效控制自已的心理冲动。三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受教育程度较低。从2010年以来的案件来看,90%以上的犯罪嫌疑人常混迹于网吧、游戏厅、歌厅KTV等娱乐场所,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环境的原因。家庭结构和教育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单亲家庭、重新组合家庭、外出打工家庭等,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的孩子一般比生活在正常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畸形,很多孩子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就辍学,在社会上游荡。有的孩子因此产生情绪障碍,悲观失望、不满现实,形成反社会的心理,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如2010年王某某强奸案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王某某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又重新组成了家庭,其在继父家里得不到应有的关怀。王某在这样缺少关爱的环境下成长,整日沉溺上网,在网吧经常浏览色情网站,且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最终走上了强奸犯罪的道路。二是有的家庭过于宠爱溺爱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乱花钱、蛮横霸道等不良习气。三是有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不知道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结果适得其反,过早地把孩子推给社会。四是有的家庭家长本身行为不轨,道德败坏,赌博或酗酒成性,或有犯罪劣迹,对孩子长期耳濡目染,影响和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三)学校原因。一是重应试轻素质。学校为了取得高升学率,以满足社会及家长的期望,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往往重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法制教育重视不够。从2010年以来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他们的法律观念非常淡薄,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没有认识到自已的行为是犯罪,如有的人认为抢点小钱,根本不是犯罪,把钱赔了就没事了。三是学校管理不严。尤其对住校学生的课外管理不严,致使很多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常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接触,从而被引诱走上犯罪。
(四)社会原因。一是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随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日渐盛行,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未成年人看到别人生活富裕起来,心理不平衡,自身又缺乏勤劳致富的奋斗精神,加上自控能力差,当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去实施抢劫、盗窃等犯罪,从而达到自己享受的目的。二是低俗文化的的影响。由于对网络社会缺乏监管,一些宣传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在网上泛滥,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在性格上具有极强的攻击性,进而发生暴力犯罪。三是娱乐场所监管不严。很多未成年人经不住诱惑,沉迷于歌厅KTV、网吧、游戏室等,极容易结识社会上不良分子。同时,娱乐场所需要大量金钱,很多未成年人为了获取经济来源,更容易走上抢劫、盗窃等犯罪道路。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一)加强家长监护责任。家庭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作为家长,一定要履行好自身监护责任,做好对子女的管理教育。一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子女的成长,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二是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三是多关心子女。尤其是对于外出务工的家长,尽量不要父母双双外出。如果确实必须,应经常联系子女,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在满足子女物质需要的同时,还要重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行管教。
(二)加强学校教育职责。学校要改变那种只重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一是要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各级学校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强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所谓的“问题学生”,要不抛弃、不放弃,不能简单的将其推向社会。二是要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要充分发挥警示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多关心“问题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要把学习成绩差、有违法、违纪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作为重点帮助教育对象,及时矫正其不良倾向。
(三)净化社会环境。社会各方面,应齐抓共管,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一是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政法机关、文化部门要加强文化领域的管理,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对违法经营淫秽、色情、暴力等内容的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等,要坚决予以铲除;对那些教唆、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法分子,要严惩不贷。二是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强化对网吧的经常性检查,真正落实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和网吧远离学校的规定,使青少年远离网上不健康的内容。三是建设青少年活动场所。共青团、科技部门、文化部门要加强配合,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思想认识规划、设计、建设一些青少年宫、科技馆、文化馆等活动场所。四是加强社会治安,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外部诱因,为未成年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四)严格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时,树立最大限度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理念,坚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慎捕、慎诉”原则。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不予逮捕和不予起诉:一是初犯、偶犯,且明显符合缓刑条件的;二是在校学生,罪行较轻,且有自首或立功表现的;三是年龄不清,行为涉及罪与非罪的。这样可以明显缩小对未成年人的逮捕圈和起诉圈,从而有效做到“宽严有度”,体现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五)逐步完善“未检”工作专人负责的办案机制。积极探索完善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办案制度。成立一套班子专门负责未成年人的批捕、起诉及帮教预防工作,这也是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下改革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方式的有效途径。我们可暂先效仿法院的“少年法庭”,成立专门的未检科专人负责未成年人案件。这样不仅有利于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经验积累,也有利于形成未检工作的“一条龙”模式,从而能更好贯彻迅速简约和全面调查原则,也可以尽早发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之所以犯罪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帮助做好未成年人不捕、不诉的风险评估,从而降低未成年人不捕、不诉的风险率。
未成年人犯罪己成为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如不尽快得到遏制和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对此,全社会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真正把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来落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