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专家的观点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曾经的“权威声音”,许多人如今是将信将疑,公信力缘何被削弱?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还是不信。专家的观点再一次被人们所质疑,政府、专家及媒体等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在一系列热点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中国社会面临全面公信力缺失,除了自己,我们还能相信谁?
什么谓之专家?顾名思义,专家就是在某一领域有学术造诣的人或者权威,有专业的知识或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很精通,才为之专家。那么既是专家,为什么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失去公信力或被群众质疑?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一是、专家学术理论不够严谨,不能服众。二是、某些专家人格、道德扭曲,有私心。三是、专家被奴化,其观点只是为某些官员需要服务。四是、学术观点近乎于教条,形而上学,没有实践,没有生命力,说白了是书生理论。五是、假专家,某些官员为了达到掩人耳目,抛出的“假专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鱼目混珠,滥竽充数,那些有着强烈的责任心的人,靠真正的实力搞学术研究的,没有了发言的机会,也许他们因不会来事或者不能迎合“需要”而被限制了声音。
其实,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出发点是好的,本意也是好的,体现了执政党一切为了人民利益,为了科学发展的主观良好愿望。制定政策依靠专家论证,采取科学的、严谨的态度,制定出长远的规划,运用科学的方法治理出人文社会,和谐社会,使我们的生活和努力方向更具有科学化。然而,为什么其结果却出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全面公信力缺失?有悖于良好的出发点的事件层出不穷呢?我认为,是出现在专家和那些基层的官员身上,其实说白了,就是机制的问题,很多原因导致了假话、套话、空话泛滥,形成了一个社会现象。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我们不妨看看,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专家真正的深入基层,同群众打成一片把最基层声音传达到最高的决策层呢?无论是官员还是那些所谓有声音的专家,哪个下去不是前呼后拥,警车开道呢?严重的脱离群众,群众看见官员都被刺耳的警笛声吓得退避三舍,哪个还敢说实话呢?真正的鱼水情谊被这些无形的形式所阻隔,只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口号上,那些专家的学识只停留在了表面上或者书本里,和中国的国情严重脱节。那么,靠他们提供或论证为依据,制定出的政策还有多少可信度?还有多少可操作性?前不久和一个税务局长朋友闲谈,他说,现在实行的税收申报制度在大城市是确实可行的,而对于基层却很难操作,基层的小纳税户要开发票,首先要申报,要到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去申报,受理后,再由税务部门一级一级下达命令,最后由核税员再开上车到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去核实其真实性,有时候因为几十、几百元的发票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操作性不强。让我说,岂止是耗费人力物力,简直就是劳民伤财。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制度还在继续实行,难道是全国的基层税务机关没有反映到上面,还是税务机关根本就不在乎这点人力物力?不得而知。且不说,税务机关如何,单说那些小纳税户就因这小小的发票会造成多大的损失,一张发票岂止是能在一天内完成?我看偏远地区半个月,甚至更多。
由此就能看出,为什么我们的专家被人们称为“砖家”了。让我说,砖家的力度还不够,应该说,中国很多专家是“圈养”的!他们的知识就是教条主义,形而上学,书生理论。甚至是盲目的照搬照抄国外的理论,还敢大言不惭说要与国际接轨,严重脱离中国的国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没有实践,是闭门造车。云南新三公路在试通车第二天坍塌,专家分析称因“雨太大”。从“不买房就是不爱国”到“工资其实一直都在涨”,从“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到“廉租房不应有厕所”,凡事都说很正常、与常人见解有别、说高深莫测的话、习惯说“与国际接轨”……专家被质疑为“砖家”,甚至受到“群起而笑之”的“礼遇”,那些“雷人雷语”的背后,是否有“吃人嘴短,拿人手软”的顾忌?是否患上了“恐权症”和“崇富病”?这不仅是一个群体的失落,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有了这样的所谓的专家,不负责任的“专家意见”,不仅透支了社会的专业权威,也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就造成了政府的公信力被削弱,严重的影响了政府的政策制定的可操作性,造成了脱离群众的现象,有悖于政府决策的初衷,更严重的是引起了群众的严重不满,甚至敌对情绪。长此以往,势必会为政府和人民之间挖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是很危险的。
忠言逆耳,专家之言需慎听,要从根本上化解政府的公信力被削弱这一事实,需要真正的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别把这句话当成口号。面对愚弄公众的伪专家,真专家就不能始终保持沉默;当同行意见相左时,不能无原则地“一团和气”,而应鼓励一种相互辩论的氛围。从实际出发,真正的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政府努力的奋斗目标,才是解决问题的实质。再不能任听那些砖家的谗言,把群众推向敌对的一面,任由那些所谓得砖家,借专家之名,行强奸民意之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