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有教无类”,本文希望通过对其内涵的探究,来思考它对当代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现代教育
一、不分贫富贵贱的“有教无类”
一般意义上认为“有教无类”是指孔子接收教育对象时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类、族类等。这种理解最主要的根据有三,一是东汉马融说的“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二是粱人皇侃《义疏》的说法“人乃有贵贱种类,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鄙庶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第三个根据是魏人何晏的《论语注疏》,何晏说“类,种类也,言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这里,马融、皇侃、何晏等人都把“类”理解成“种类”,并认为“种类”有着贵贱鄙庶之别。这也是我们对“有教无类”的普遍认同的一种认识,并且由此种认识演绎出了孔子的以“仁”依据的教育平等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通过教育和实践获得良好发展的可能,应该给与人人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他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也是这样践行的。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用他自己的话说,即“自行束滫以上,吾未尝有悔焉”(《述而》)。孔子对一切可以施教的人都不拒绝进行教育,使其享受均等的受教机会。针对这样的情况,南郭惠子曾经发出疑问:“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这段记载正好确切的剖明了孔子“有教无类”、“来者不拒”的矢志于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
有教无类的思想基础是孔子的的“仁”的思想。人道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立足于人们的获得教育。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兴办私学的实践,无不基于这样的精神和思想。可以说,最能体现孔子赋予“仁者爱人”以教育涵义的也正是其“有教无类”的主张。正是“爱人”的思想,才导引出了“有教无类”,进而派生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的原则。另外一个重要一点就是孔子关于人性的假设。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提到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为孔子所提倡的人人皆应受教育的理念提供了哲学基础。孔子不仅指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更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墨子的“染丝说”初看似与孔子的“习相远”异曲同工,但若仔细追究就会发现,孔子的“习相远”中的“习”字体现了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而不像墨子的“染丝说”只看到了人的后天可塑性而忽略了在塑造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可看出在孔子的思想中对人的主体性的认知。而通过这一主张,孔子论证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为人人皆可受教育的主张提供了依据。
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和办私学的实践,不仅体现了其思想的人民性和平等意识,而且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的旧格局,使教育由官府走向民间,从贵族及与平民,这在教育史上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
二、人人皆可向善的“有教无类”
上面是从对“类”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有教无类”,而如果从对“类”的另一种观点的解释来看,我们就又会对“有教无类”有一些新认识。
《说文》云:“种类相似”。许慎的这个解释,有两个含义。第一,“类”即“种类”,第二,“种类”是相似的。作个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许慎和马融、皇侃等人均把“类”解释为“种类”,但许慎认为种类是相似的,而马融、皇侃等人则认为种类有贵贱鄙庶之别。这正是对“类”的理解上的分歧所在。《说文大字典》云:“类,善也”。既然种类都是“善”的,所以说他们“相似”,这是不难理解的。“善”的含义和现代意义“善良、慈善”等不尽相同。善只是一个抽象而笼统的标准,它涉及的面很广,可以评价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物。故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改之”;“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中孔子谈及“善”的地方很多,含义也各有差别,既然种类都是“善”的,而“善”又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因而许慎说“种类相似”,而不说“种类相同”。
从这一观点可以将孔子的“有教无类”解释为有了教育的力量,人们都会向善,在这个意义上是“无类”的,他希望在“止于至善”这一方面上,人人可以通过教育实现“无类”。这表明了孔子出于对春秋末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的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以一种积极的济时救世的精神提倡教育(包括政治教化),使人民“日徙善而不自知”,使受教育者“明明德”并最终“止于至善”。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最大的目的在于实现其倡导的德治思想,他提倡“有教无类”,认为人们在人格意义上是“善”的平等。
中国古代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使受教育者不断地接受熏陶,渐渐地受感化,从而达到一条标准——善。“至善”是大学之道的最高目的,也是最高原则。“至善”的内涵,则指“为人君者止于仁,为人臣者止于敬,为人子者止于孝,为人父者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等多方面的要求。
向“善”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准则,从这一角度的解释来看,“有教无类”可以说是指明了教育目的的所在——“至善”。
三、“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由于《卫灵公》篇《有教无类》章,仅此四个字,为《论语》中最短的一章,全书“类”字亦只此一处,因此为后人留下了可考的空间。本文并非想论证何种说法是正确的,何谓错误的,而是希望从这些对于“有教无类”的解释中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对现代教育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希望可以有所收获。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着进步作用,它代表的教育平等的思想,对于现在也有其现实意义。孔子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首先应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因为如果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失去了平等的对待那么即使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又能如何呢?在这一方面孔子特别提倡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平等,提倡学生应努力要“当仁,不让于师”,老师不应用师道尊严来压抑学生,而更应该做的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尊重学生,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他的“因材施教”的思想也体现了教育平等的思想,即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将每一个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用适宜的教育方法对待每一个学生。就我们现在而言,虽然我们的法律从各个层面上规定了受教育权的平等,但应试教育带来的升学竞争使教育并未能达到“有教无类”的境界,反而成为人与人竞争的场域。在一批青年人力争上游的同时,必然有人被不断的淘汰和摧残,“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屡见不鲜,基础教育成了典型的“选拔教育”,考试、升学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扼杀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权利,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吸取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精华,对本是人格平等的学生施以同样的爱心,对遗传素质、个性特征存在差异的学生施以有差异的教育,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的各式各样的性格特征,承认其存在,教育其发展,做到爱心、态度上一视同仁,方式、方法上区别对待,把学生培养成他自己——充满希望、富有朝气、精神向上的有个性、有特色的“我”。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如果我们真的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我们的教育就不会进入迷途,我们的教育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