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打倒一切反问句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23008
双南

  

  同樣一个意思,让两个人去表达,往往会有两种效果。有些人能把话说得春风扑面,有些人一张口就让人心生厌烦。我仔细观察了身边的人,发现反问句式是最强大的对话杀器。

  这大概来源于我们上学时收获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班主任,无论来自天南海北,无论男女老少,竟然共享着一套惊人相似的话语体系。

  “你上课不带书,和士兵打仗不带枪有什么区别?”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做?”

  “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学校还怎么上课?”

  班主任的余威,被我们从学校带到了社会上。有些“消化不良”的朋友,就直接把这套话语体系变成自己的了。

  这种传承是下意识的,不易觉察。有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里,朋友正在整理文献,熬了一夜晕乎乎的他,正抱怨找不到有关某个概念的材料。我脱口而出:“那你怎么不去维基百科搜啊?”朋友大概因为休息不足,心情很糟糕,他也脱口而出:“因为我傻。”

  我当时心里一颤,虽然朋友马上清醒过来,连忙解释打圆场,但我深刻地意识到:反问句是很难让人心平气和地接下去的。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收到了一条工作微信:“里总,合同里怎么没加××内容?”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我爱加不加!你爱签不签!”当然,作为一个行事得体的人,我只能把这句话深埋在心底,然后假惺惺地说:“那我让律师看看能不能调整一下。”虽然没有产生冲突,但我的好心情已经被破坏了。而我估计发微信的那个人,还不知道这平静的湖面之下已经出现了一次暗涌。

  反问句是为了终止对话而诞生的。上学挨惯了骂的我们,很清楚这个生存法则:在班主任用到反问句的时候,最聪明的应对方式就是低头和沉默,否则后果只会更严重。

  例如,“你上课不带书,和士兵打仗不带枪有什么区别?”“有以下区别:第一,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同;第二,补救措施的可用性不同……”

  噼里啪啦,咚咚……

  班主任常用反问句,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就想让你低头沉默。管理几十个调皮捣蛋的少男少女,最省事的模式,就是建立一个只有老师说话的一言堂。但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中,大部分情形是希望有来有往的。即使在上级与下级的沟通中,那种上级君临天下、发号施令,下级战战兢兢、唯命是从的情形也已经渐趋落伍。

  沟通是为了办事,带着情绪,事情肯定不容易办好。所以不论是甲方对乙方、上级对下级,还是同事对同事,乃至《王者荣耀》里对着陌生的队友,把反问句的刺拔掉,换成平缓的祈使句或者真诚的疑问句,沟通效果就会变得不一样。

  “亚瑟,你打什么野?怎么不去下路守塔?”和“亚瑟,别打野,先去下路守塔。”这两句话说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一样。

  反问句不只在事务性沟通中让人难接,在“说好话”时也很难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两句诗隔着纸念没问题,但如果作者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在你面前这么说,你也是蛮尴尬的。

  “是啊,刺史大人,真是不能不忆。”你不管怎么接,听起来都会显得有些“狗腿”。如果白居易只是平淡地说:“我很怀念江南,你呢?”你就可以选择很多不卑不亢的答复方式。“刺史大人,我对江南的感情也是很深的,那一年……”这就聊下去了。

  当然,凡事无绝对,还是有适合用反问句的场景的。比如,假如你本意就想让对方难受,这时反问句是很好的匕首,短促而有力:“你咋不上天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