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说“蒸饼”与“汤饼”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23271
张崇琛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关于“饼”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墨子·耕柱》。到了汉代,有关饼的记载更多。据说汉宣帝刘询在民间时,曾去市肆买饼,而他一买,后面的人也都跟上去买,结果卖饼的发了大财。于是后世的卖饼行业便以汉宣帝为祖师爷。

  饼是用米、麦磨粉加水制成的。麦粉做的叫饼,米粉做的叫粢。粢后来写作“糍”,即将大米蒸熟捣碎以后制成的食物。今天还有用糯米做成的糍粑等食品。用麦粉做成的饼种类更多。东汉刘熙的《释名》曾列举有蒸饼、汤饼、蝎饼、髓饼、索饼等名称。饼的种类虽多,但人们最常食用的还是蒸饼与汤饼。

  蒸饼又称笼饼,即用蒸笼所蒸之饼。这类饼最初是用“死面”做的,故称“牢丸”。后来有了人工发面,始有“起面饼”,形状也由扁平而逐渐变为圆形,即所谓“馒头”。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云:“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而馒头谓之笼饼,宜矣。”传说馒头最早是由诸葛亮发明的,本名“蛮头”,后音讹而为馒头。宋高承《事物纪原》说:“诸葛亮南征,将渡泸水,土俗杀人祭神,亮令以羊、豕代,取面画人头祭之。馒头名始于此。”又据《古今事物考》说,诸葛亮最初制作的馒头是有馅的,“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祀”。今南方有些地区尚称包子为馒头,即其遗意。此后,馒头中的馅被省去,便成为蒸饼。

  到了宋代,为避宋仁宗(赵祯)讳,遂改称蒸饼为炊饼。故《水浒传》中武大所卖之炊饼,当系蒸饼,亦即馒头。这与《水浒传》原书的描写也是相符合的。该书第二十四回写武松外出前告诫其兄说:“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從明日始,只做五扇笼去卖。”既然炊饼是用扇笼来做,当然是馒头了。不过,也有人说武大所卖之炊饼乃酵面加油叠数层而蒸熟,如同薄饼,与馒头有别。至于烧饼,乃“火烧而食者”,即将面饼放在炉内或锅中烤制而成,故亦称炉饼,今人或谓之“火烧”。烧饼制作时撒上胡麻,即所谓胡饼。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显然,此类烧饼与武大所卖的炊饼并非同一种食品。有些电视剧里将炊饼当作烧饼,是不对的。

  汤饼又称煮饼,后世称为面条。在青海省海东市出土了距今4000年的面条实物,可见这种食品在中国存在已经很久了。《后汉书·梁冀传》中还有梁冀“令左右进鸩加煮饼”以毒死汉质帝的记载。

  魏晋以后,食汤饼者日多。《世说新语·容止》说,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便在夏天赐他食“热汤饼”,结果吃得何晏满头大汗。西晋的文学家束皙,不但喜食汤饼,而且还写下了有名的《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寒冬的清晨,能够吃上一碗面条,不消说是可以“充虚解战”的。

  唐代以前,做汤饼皆以手托面,“搏而擘置汤中”,做法和今天的揪面片差不多。唐代以后,改用刀在案上切面,“不以掌托”,故唐人或名汤饼曰“不托”。“不托”又写作“饦”“馎饦”,皆取“不托”之音而加“食”旁。宋人亦喜食汤饼,如陆游《岁首书事》诗云:“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换钟馗。” 宋代人们开始称汤饼为“煮面”,以其“硬作熟溲,汤深煮久”之故。南宋以后则称“面”,明清以来相沿不变。

  面条在古代除用来果腹外,还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明清时则不但夏至、入伏要吃“过水面”,连端午节的中午也要吃“加蒜过水温淘面”,以防“中恶”(俗谓五月五日为“恶日”,多禁忌)。由于吃面条能“辟恶”,因此,从唐代开始,就有生日食汤饼的习惯了(古人认为,人在生日时最易受邪恶侵害)。今天的生日寿面除相沿“辟恶”之习外,又取其“绵长”之义,以为寿兆。

  面条作为食品出售,约在宋代就开始了。北宋汴京(今开封)的食店,即有加了各种臊子的面条出售。南宋时的临安(今杭州),由于北人大量南迁,到处都有面食店,面条的花样也更多。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诸如鸡丝面、三鲜面、盐煎面、炒鸡面、炒鳝面、菜面、笋辣面、素骨头面、子料浇虾臊面等,差不多今日所有的品种,那时都已具备了。

  唐代以后,面条开始传往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我国,将面条带回他的故乡威尼斯,从此,意大利人也吃起了面条。不过,他们的面条是空心的。近代,随着华侨的流布,面条又传到世界各地,受到许多国家人民的欢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