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九九八十一难
2007年春季,一只斑尾塍鹬从新西兰出发,在7天内连续飞行1.03万千米到达中国黄海北部,在鸭绿江口休息一个多月后继续迁徙,在6天内连续飞行6500千米到达位于美国阿拉斯加的繁殖地。这是目前已知的鸟类连续飞行距离的最远纪录!
要论世界上回家路最远的当属北极燕鸥,它们回一趟家需要飞行4万千米,相当于沿着赤道飞一圈。这么长的距离,即便是坐飞机,估计也得飞50个小时。路漫漫,不仅远,更是险。相比于人类,鸟儿归乡之路的艰难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鸟类中蓑羽鹤的归途堪比“玄奘取经”。成年蓑羽鹤体长在98厘米左右,异常纤瘦,是鹤家族中体型最小的。因体型娇小玲珑、举止娴雅、性情羞怯温柔,如闺中小姐,所以蓑羽鹤又被称为“闺秀鹤”。然而蓑羽鹤虽有闺秀之名,却无小姐之命!中国境内的部分蓑羽鹤要往返于中国和印度——它们夏季在中国繁殖,冬季在印度越冬。每年的迁徙,蓑羽鹤要经历重重艰难险阻。
在蓑羽鹤的迁徙路线中,东部那条路线要直接穿越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在穿越喜马拉雅山脉之前,蓑羽鹤需要穿过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那里一向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经过上千里的航程,穿越“死亡之海”后,蓑羽鹤的体力已经消耗了大半,途中的补给远不及路上的消耗。
鹤群旅途中最后也是最危险的一个阻碍是喜马拉雅山脉,此时真正的危险才刚刚开始。为了到达南亚,它们必须向这座高山发起挑战。冲顶时如果不幸遇到风暴和寒流,鹤群就不得不原路返回。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多停留一天,就多一分危险。运气不佳的时候,它们可能要停留很多天。每耽误一天就多流失一分体力,减少一分成功的希望。在喜马拉雅山脉北坡,蓑羽鹤不仅需要忍受天高、地寒的恶劣环境,还面临着天敌的威胁。据科学家估计,每年有大约5万只蓑羽鹤试图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其中至少有1万多只蓑羽鹤会命丧途中。
回家两大难:走哪条路?带多少吃的?
也许有人会羡慕鸟儿可以在空中自由地飞行,想怎么飞就怎么飞。其实,鸟类的飞行路线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完美,苍天虽大,能飞行的路线却没有多少。
目前世界上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经过我国的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西太平洋路线,主要是从美国阿拉斯加到西太平洋群岛,途经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第二条是东亚至澳洲的路线,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到新西兰,途经我国中部省份。第三条是中亚、印度的路线,主要是从南亚、中亚各国到印度半岛北部,翻越喜马拉雅山脉,途经我国青藏高原等西部地区。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需要先准备点吃的。人类在上路前要准备足够的粮食,鸟类更是如此。
鸟类无法携带足够的食物,但是可以把食物以脂肪的形式存储在身体内。鸻鹬类可从澳洲大陆跨越西太平洋直接飞到我国长江口。它们迁徙前的体重可以达到平时体重的数倍。
在迁徙之前,鸟类要算一笔能量和时间账,不同鸟儿会采取不同策略。
迁徙时间和能量消耗是鸟类迁徙对策的核心,目前已知的有以下三种:
1.时间最短对策:即鸟类缩短迁徙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整个迁徙过程。采取时间最短对策的鸟类,一般在离开中途停歇地时会携带尽可能多的能量,以减少在迁徙途中的停歇次数。此外,缩短迁徙途中的时间,可以降低整个迁徙过程中被天敌捕食的风险。
2.总能量消耗最小对策:采用该对策的鸟类通过减少在迁徙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使其在整个迁徙过程中消耗的总能量最小。
3.携带能量最小对策:这种策略相当于人类出行,尽量少带干粮,在旅途中买。采用该对策的鸟类通过减少携带的能量,从而降低其在迁徙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路太遠,服务区是必要的
许多鸟类每年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上万千米的长途迁徙。在迁徙过程中,鸟类所消耗的能量是其在迁徙以前身体所积蓄能量的数倍。为了完成长距离的迁徙,鸟类在迁徙途中需要在中途停歇地补充食物并积蓄能量,为下一阶段的飞行做准备。因此,中途停歇地是联系鸟类繁殖地和越冬地的枢纽,是它们迁徙途中的驿站。
复旦大学马志军教授对鸟类迁徙停歇地做过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在迁徙过程中,鸟类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中途停歇地补充能量,能量的补充速度影响着鸟类的迁徙速度和迁徙方式,并决定着鸟类能否顺利完成整个迁徙活动。另外,由于鸟类在到达繁殖地的初期可能面临严寒、食物缺乏等不利的环境条件,因此在中途停歇地储备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对一些鸟类的成功繁殖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途停歇地对于迁徙鸟类完成其完整的生活史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举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迁徙停歇地的作用,如凤头蜂鹰从位于日本的繁殖地迁往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的越冬地时,要先从东海或黄海进入我国大陆,再跨过海南岛经东南亚到达爪哇。此外,中国渤海湾是国际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有无数从澳大利亚远道而来的鸟儿会在此经过短暂的修整,然后继续北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