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生渴望成名的名家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23543
宋梦寒

  

  晚清时期,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门被彻底打开,中西方文化在洋枪、洋炮和洋货中冲突、碰撞、融合。不仅是国内的知识分子、艺人、商人在试图学习和接受西方的观念和技术,就是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也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努力寻求一个可以融入中国人文环境的契合点。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英国商人美查与几个朋友创办的《申报》。《申报》从1872年创刊到1949年停刊,是中国近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也是中国近代报纸的开端。虽然美查办报的理念是西式的,但他雇用的编辑、记者都是中国人,新闻也由中国人采写,反映的是中国人关心的时事政治和日常生活,所以非常受欢迎。1884年,美查又创办了《申報》的副刊《点石斋画报》,以图画的形式记录新闻,主笔当然还是中国人。这位名叫吴友如的主笔实在是不得了,史料中对他的评价是“近代著名的新闻画家、风俗画家,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也有人称他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伟人”。

  吴友如是江苏元和人,幼年父母早逝,生活极为贫困,经亲戚介绍到裱画店当学徒,因此对风俗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得到名师指点,画艺精进,开始在画圈崭露头角。他擅长工笔画,花鸟、人物、山水无一不精。当时清政府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战功赫赫的太子少保曾国荃向朝廷推荐,由吴友如来画《金陵功臣战绩图》,以此来歌颂清军的英勇。有记载说,他是被召进宫中画了一年才完成了这幅巨作,以此来作为他声名显赫的佐证。但是经过史学家考证,他其实并不喜欢画这种主旋律的题材,也没有进宫,但是确实是受命创作了这幅表现清军将领光辉形象的长卷,也确实画了一年,而且得到了朝廷的奖赏。曾国荃之所以指名要吴友如画这幅画,是因为在创作大场面的作品时,吴友如有着超出常人的掌控能力,这在传统画家当中是很罕见的。他能把一幅大画中的众多人物巧妙安排,动静结合,生动有趣而且有序。他还运用西洋绘画中的透视原理表现建筑,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也正因为如此,美查在创办《点石斋画报》时,第一个就想到了吴友如。

  因为有了吴友如,《点石斋画报》风靡一时。这份表现新闻时事的画报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国内的政治要闻和市井生活,也有海外的奇闻逸事。作为主笔的吴友如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不拘泥于传统的活泼画风,将世俗生活表现得惟妙惟肖,深得大众喜爱。也曾有人认为他的作品过于世俗化,背离了传统,但是他说:“绘画当跟时代而变迁,时代有此事实,尽可取为画材。我们熟悉宋元人作品,也不过画些当时眼前景物而已,现今新事物和我们接触,为何拒之门外也?”在当时,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是非常进步的。但是在以士大夫文化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下里巴人的审美趣味总是被看低。画风俗画的民间画工即使技艺再高,也不会被认为是画家。画中用笔如果没有古法,也同样会被轻视,更不会被上流社会接纳。徐悲鸿在1938年的文章《论中国画》里也提到这一点:“近代画之巨匠,固当推任伯年为第一,但通俗之画家必当推苏州之吴友如……不为士大夫所重,竟无名于美术史……”

  “不为士大夫所重”是吴友如一生最大的遗憾。这也是我们现在连吴友如的生卒年代都很难确定的原因。所以在《点石斋画报》工作了六年之后,吴友如自立门户,创办了《飞影阁画报》。画报的形式跟《点石斋画报》相似,也是一份新闻画报,但其中有专门的绘画插页,新闻也着重于市井新闻,有点像今天的都市报。三年之后,他把《飞影阁画报》转手,又自创了《飞影阁画册》,完全转向了绘画,画的内容也不再是现实事件,而以古人古事为主要内容。他做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能够跻身文人士大夫阶层,成为一名真正的文人画家。

  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坚守传统和开拓创新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但就艺术本身而言,并无“新”“旧”之分,只有品质的优劣差异。吴友如吸收了明清木刻和民间绘画技巧,又将西洋绘画技法融入其中。他的画风独特,人物写实细腻,画面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对后来的连环画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他一生渴望真正的成名,但让他为后世铭记的,还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的风俗画。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