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是中学孩子的老师或家长,在学年刚开始时,你让孩子看了一段25分钟的视频。20天后,你又让他看了视频的下集,也是25分钟。结果到学年结束时,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切实的提高,简直像魔术一样。你相信吗?
心理学研究经常不靠谱,但下文提到的实验可能是有史以来投入了最大力量、做得最严格的。
研究里说的理论你可能早就知道,这就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思维模式”理论。这是德韦克的招牌理论,我认为这个理论将来可以刻在她的墓碑上。
1.思维模式理论
德韦克的理论说,人对智能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学习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努力,只要努力,什么都能学会;另一种叫“固定型思维模式”,就是特别相信天赋的作用,擅长的东西就是擅长,要是不擅长怎么学都没用。
德韦克证明,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利于人的成长。而且她还建立了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向一个孩子灌输成长型思维模式,就能促进他的成长。
这个理论已经非常成熟了,德韦克很早之前就出了一本书,这本书的中文版至少有3个版本,最新的一版叫《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我们上面所说的研究,就是通过给学生看两段灌输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视频,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心理学实验
可以说这个研究是心理学界的一桩盛事。它由23位心理学界的领军人物同时主导,其中包括德韦克,还有以“坚毅力”概念闻名的安杰拉·达克沃思等人。
研究者从美国的65所中学选了12542名九年级学生,把他们随机分成了两组。一组叫实验组,就像我们开头说的那样,实验组看了关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两段视频,视频告诉他们人的智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你愿意学习就可以变得更聪明。另一组叫控制组,也看了两段视频,但他们看的是一般的介绍大脑的视频,并没有涉及成长型思维模式。
这个实验设计得非常严格,就像医学界测试新药一样。研究者请了独立的第三方来监督和管理整个实验。实验被设计成“三盲”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老师和最后分析实验数据的三拨人,都不知道谁被分到了哪个组,也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结果是,学期结束时,实验组的平均GPA(Grade Point Average,平均學分绩点)比控制组的高出了0.03分。这个差距其实很小,在美国的GPA系统中A=4分,一般学生拿3分左右的话,0.03分相当于成绩提高了1%而已。
这个效应当然很微弱,但考虑到这是一项针对一万多人进行的实验,它就是一个显著的效应了。研究者只是让学生看了两段视频而已,这等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学生的成绩提高了1%。对应到高考,就相当于700分和707分的差别。
而且实验对差生的影响更大,他们的GPA平均提高了0.08分。实验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得D和F的概率还降低了3%。另外,有些学生在看了视频之后,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
研究者认为这个看视频的方法实在太简便易行了,几乎不花一分钱就能提高学习成绩,应该全面推广。不过在我看来这个意义不大,我认为实验最大的意义在于再次证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人的干预是有效的。
3.思维模式在现实中的体现
有研究说,如果你系统性地把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定化,他们的整个学业就会发生显著变化。
中国的教育系统默认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上大学,一直到高中,大部分人都是奔着大学去的,最后无非是能不能考上的问题。而有些国家则是很早就把学生强行分流。比如在波兰,学生到了一定年级之后,如果有关人员判断他不是上大学的料,将来应该当个蓝领工人,他就会被送到职业学校去。
设想一下,那些被判定为“不是学习的料”的孩子,他们会是什么心态?等于被强行设定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的学习成绩果然直线下降。有研究者认为,美国基础教育之所以搞不好,也跟很多家长一开始就不打算让孩子上大学有关。
思维模式还会影响人们面对工作中各种挑战时的态度。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在面对一个任务时,会认为任务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种测试。比如让他考试,他会认为考试是为了证明他行还是不行,因而非常担心万一搞砸了别人就会质疑他的能力。他很容易把任务当成威胁。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把任务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他并不是通过任务来证明什么,而是利用任务来提高自己。他把任务当成机会,结果他的表现要好得多。
而且思维模式是可以被外界影响的。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有一年,普林斯顿大学给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增加了一次考试。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这些学生好不容易考进来,可以说是优中选优的幸运儿,但没想到学校居然又加了一次考试。
其实这次考试的真实目的是做个心理学实验。学校对一半的学生说,考试是为了确认你们是否真的够资格上普林斯顿大学;但对另一半学生说的是,你能上普林斯顿大学已经很厉害了,但我们还要看看你到底有多牛,这些题比较难,看你能做到什么程度。
结果,第一组学生只答对了70%的题,而第二组学生答对了90%的题。仅仅是考试前对学生心态的一个简单干预,就有这么大的作用。
所以思维模式确实很神奇。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明明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人的智商是很难提高的,那为什么相信成长型思维模式就真的能让人表现得更好呢?我的理解是,智商确实很难提高,但学习成绩和人生的成就是可以提高的。人的表现不仅仅是由智商决定的,努力也很重要。
想想吧,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因为偶然看了两段视频,得知人的智能是可以成长的……从此心里就埋下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种子。他从此奋发,最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4.埋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种子
看了研究报道后,我第一时间跟我的儿子进行了一番对话。我问他,你说聪明的人是天生聪明呢,还是学习之后变聪明的?我儿子马上说是学习之后变得聪明的。他说:“李白不就是听了‘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才开始努力学习的吗?”我一听,还行啊!
我还特地考证了一下。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出自宋朝祝穆的一本书,原文一开头就说“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这个故事很可能只是传说。古代就算技术落后,也不至于拿那么粗的铁杵磨针,而且李白被公认是天才。我怕这个故事的真相毁了儿子的三观,所以就对他保密。
德韦克有一个特别简单,但是肯定更有效的灌输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虽然比看视频麻烦一点。
假设你的小孩完成了一项任务,比如考试考得不错,或者作业写得好,这时你就要给他一个口头表扬。这个表扬方式非常关键,你要字斟句酌。
如果你表扬孩子聪明——“这题你都会做?我儿子太聪明了!”他就会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会把以后每一项任务都当成证明自己聪明的测试,他会非常害怕被证明不聪明,他会尽量选择简单的任务。
所以,你一定要表扬他努力——“不错啊!这次做得很好,看来你下了很大功夫!下次继续!只要你努力,什么事都能做成!”
德韦克的研究表明,这么说,你才能在孩子心中埋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种子。他会把每一项任务都当成成长的机会,会愿意花更长的时间钻研难题,会主动选择困难的任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