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阅作文,历来是让语文老师头疼的一件事。那么,民国时期的语文老师是如何批作文的呢?
一名学生在清华读书时,老师批作文“最擅长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一篇千余字的作文,经老师勾抹后所剩无几。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文章被老师批得“体无完肤”,感到很心疼。后来,老师解释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叽的,我给你勾掉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他再仔细品味老师修改过的文章,果然大墨杠子勾掉的地方,正是浮夸、臃肿而需要删去的地方,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足以见出功夫。后来,他觉得自己写文章时能少说废话,能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完全归功于先生的教诲。
后来,他成了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他就是梁实秋。
还有一位老师批作文,写的比说的多。他经常在学生的作文后面写很长的批语,有时比原文还长。这些批语有时评析本文得失,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此外,他还会针对学生的作文,介绍一些与之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作品,让学生去品读;他还把学生的作文修改后,推荐到熟悉的报刊上发表,以此来激励学生。
这位先生就是著名作家沈從文,而得到他写作教学指导的正是他的得意弟子,后来成了著名作家的汪曾祺。
梁实秋、汪曾祺都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自然与他们的努力和天赋有关,但毋庸置疑的一点,就是他们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的这两位语文老师批阅作文的方式,很值得今天的语文教师效仿,只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了。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