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点左右,一支沙漠动物考察小分队来到了摩洛哥东南部的瑞索尼绿洲。经过近一天的长途跋涉,全体人员都有些累了,小分队的队长躺到一棵低矮的海枣树下,双手枕在脑后,眼睛凝视着墨绿色的海枣树叶,陷入了沉思。
忽然,一片约20厘米长的树叶晃动了起来。真奇怪,此刻没有一丝风,其他树叶也没有这种无风自动的现象。离树不远坐着考察队的另一位队员,他正在摆弄照相机,每当他的动作稍大一些,那树叶就停止摆动。这种奇特的现象吸引了队长的注意,他悄悄地坐起来。就在他的鼻子快要碰到那片“树叶”时,他才看出,这哪里是什么树叶,这是一条变色龙!
这条深绿色的变色龙四足攀着树枝缓缓向前移动,也许是在觅食,也许是为了躲避这些不速之客。队长一伸手便抓住了它。这条变色龙一被抓到手里,便立即从深绿色变成了黄褐色。这是在模仿人的手掌皮肤的颜色,似乎这样一变,它就会从手掌上消失。队长想把它捏紧一点,它却在他的手指上咬了一口。队长手一抖,变色龙掉到脚旁。眨眼之间,它又变成了沙黄色,几乎与树下的沙土融为一体。队长重新抓住它,把它放到树干上,它马上变成了与树干毫无区别的暗褐色。再让它爬到树叶上,它又迅速变成原先的深绿色。
隊长夫人也是考察队队员,她被变色龙这套令人眼花缭乱的魔术吸引住了。她过来想试一试这变色龙还有多大的能耐,于是,先把它放到自己红色的裙子上,再把它放到自己天蓝色的衬衣和彩色大方格丝绸围巾上。实验的结果令人失望:尽管这条变色龙想变出适合外界环境的颜色,无奈力不从心,变出的却是极不协调的斑斓杂色。
这样看来,变色龙这种奇异的动物并非“万能魔术师”,而是有所能亦有所不能的。一方面,它能在瞬间变出适应环境的颜色,借助于这种本领它能在天敌面前隐藏自己,也能在猎食时不被对方发觉;另一方面,它的招数有限,无法变出它不熟悉的色彩。
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这种爬行动物的变色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经过长期观察和反复实验,人们发现变色龙不全是比照外界色调来变换颜色的。在某些情况下,变出的颜色取决于它的“内心情绪”。就像人在羞愧时脸会发红一样,变色龙在情绪波动时,变出的颜色也各不相同。
拿南非一种头部长有两片肉垂的变色龙来说吧,假如另一条变色龙惹得它发了火,它就会立即变成墨绿带黄斑的色调。还有一种奇特的扁体变色龙,它一旦发怒,身上就会出现彩色的网状花纹——底色为天蓝色和鹅黄色,上有黑白斑点。一条在求偶期间的雄变色龙通体乌黑,就像穿上了黑色的燕尾服。在它向一条雌性变色龙求爱的时候,假如有不知趣的第三者想来插足,它就会勃然大怒,立即从乌黑色变成象牙白色,而且周身胀气,胀得像个气球一样。怀孕的雌变色龙色彩异常华丽,让人一看便知道它正处于“非常时期”。
有趣的是,当两条变色龙相遇,一场决斗在所难免的时候,人们从它们变换的颜色上便能判断出谁对胜利充满信心,谁表面气壮如牛而内心恐惧。因为胜利、失败、占上风或被慑服、完全绝望等内心活动,都会有特定的色彩表现出来。
说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世上还没有一种动物像变色龙这样喜怒哀乐皆形之于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变色龙乃是一种表里如一的动物,它改变颜色是为了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并不弄虚作假,它的颜色总是在说真话。而人类中的“变色龙”呢,他们为了一时之利,藏头露尾,躲躲闪闪,尽量隐瞒自己的真实观点。所以用“变色龙”去形容那些两面派或多面派,确实委屈了这种动物。
那么,变色龙为什么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换颜色呢?这要从它的皮肤结构说起。它的皮肤共分6层。最外面的是透明的玻璃状皮层,其次是黄色色素细胞层,再次是红色色素细胞层。在通常情况下,色素是呈微点状存在于该皮层的细胞中的。在神经中枢的指挥下,这些微点能一下子扩散开来,使得整个细胞甚至整个皮层都“染上”该色素的颜色。第4层和第5层是反射层,分别反射蓝光和白光。第6层最古怪,它像一个扁的墨水存储器,通过数不尽的枝状毛细管道与上面各层相连。什么地方需要黑颜色,“黑墨水”就会立即被“挤”到那里去。举例来说吧,如果第4反射层反射的蓝光通过黄色色素细胞层,变色龙就通体变绿了。而当“黑墨水”通过黄色色素细胞层,变色龙又呈褐色了。因此,就像画家能在调色板上调制出各种颜色一样,变色龙借助奇妙的皮肤结构,也就变出各种颜色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不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