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但是体质很弱。
有一次学校举办田径运动会,体育老师问我:“你怎么没报项目?”我把心底的担忧倒了出来:“我常常感冒,体质不好;我学习成绩很好,一长一短,体育方面可能就不太出色;我也试过百米短跑,成绩不好,我应该是天生不适合田径项目。”
体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你错了。人都會感冒,适时地感冒一次,恰恰证明你的免疫系统是敏感且正常运转的,反倒有可能说明你的体质好;学习成绩好只能说明你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运动是另一方面,谁也没规定它是学习不好的孩子的专利;百米短跑是可以练的,任何人刚刚尝试时成绩可能都不理想。更何况,除了短跑还有长跑项目,你也许在耐力方面更加出色。所以,来试试吧。”
当我听到这些“科学论断”时,瞬间觉得心里有底了。我猛然发现:原来那些被我看得比山还重的束缚,仅仅是因为过去的我知道得太少。
我最终报名参加了长跑比赛,拿了第3名。
2
高二时,学校进行文理分科。从小到大,我的数学成绩永远没有语文成绩好,老师们不断地提醒我:“你的数学急需提高啊!你偏科啦!”
我渐渐也在心底承认了这个现实:我脑子不灵,只适合做一些读读写写的事情,数学不适合我。于是分科时,我选了文科班,且对数学怕得要死。
分科之后,教我们数学的是一位在当地名声赫赫的老师,姓周。
一段时间后,他问我:“你的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不把数学也兼顾一下呢?”我说:“老师,我从小就不擅长数学。”
他的一番话又刷新了我读高中时的“常识”:“你错了。咱们现在学的内容,跟以前的知识并没太大联系,从前学得不好,不代表现在也学不好;另外,你刚刚的表达不准确,什么叫‘不擅长数学?数学分为代数、几何以及好多个其他部分,牵涉的能力有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充其量只能说,你不擅长其中的某一小部分。依我看,你的逻辑能力就很强,你甚至有可能擅长数学中的另一些部分。”
听完我高兴极了,感觉整个人都得到了解放: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
那学期的期末考试,数学满分150分,我考了142分。
3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当这些事汇集到一块儿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要是没有那些帮我颠覆“常识”的人,要是没有看到过那些“最新研究成果”,很多事情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做,很多领域我这辈子可能碰都不会碰。
我们无论是对自己的判断,还是对事物的认知,都习惯性地去别人那里找根据。而我们如此信赖的外界参考,其实是靠不住的。
人很多的恐惧与心理障碍,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抑或是早年间被别人在脑海里围起来的篱笆。
一方面,你经历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可能发现:很多自己以前觉得是问题的地方,其实都不是问题。
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篱笆,在结论浮出水面之前,脚下的阻拦可能仅仅是一排娇弱的花。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