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美国大学生的奢侈品:体育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17331
Amanda

  在美国大学玩体育,不仅要挤出时间、投入精力,还要面对种族、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类似美式橄榄球的各项比赛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人气很旺,但常春藤联盟的几所高校不提供体育奖学金。若指望通过体育特长获得奖学金,那只能选州立大学。计划成为职业球员,不如直接加盟职业球队,因为在大学打球会错过运动的黄金年龄,还会因参加大学联赛给身体带来伤痛,影响日后的发展。这些因素都让学生在美国大学里玩体育成为奢侈品,它与谋生无关,与名利无关。

  两年前我在美国新泽西的小镇上遇到了杰克。他是乔治敦大学政治专业的毕业生,像“美国队长”一样帅气,还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的私立中学当老师,教中文和体育。这个选择令人感到意外,但杰克告诉我,他在为参加2016年的奥运会标枪比赛做准备。他任教的私立中学是他的母校,在那里当老师可以住宿舍、吃食堂、使用体育场馆与设施,时间相对自由,不用坐班,不会影响他的训练计划。“我现在的生活跟读大学时的生活差不多,”杰克笑着说,“私立学校提供的各种福利让我可以专注备战奥运。”

  备战奥运是杰克过去两年最重要的人生目标,但不是他的全职工作。他喜欢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不断进步,喜欢在赛场上瞬间迸发的斗志,喜欢跟世界最高水平的同行较量。这体现了早期的奥运精神,即一场非职业运动员的盛会。非职业运动员和业余选手在英语里被叫作amateur,其拉丁词源是“热爱、喜爱”。

  但在业余时间玩体育可不是一项人人都可享受的福利,即便在大学校园里也是如此。

  时间是宝贵的稀缺资源。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话:“学习、社交、睡觉,我只能选其二。”体育连前三名都排不进,想跑跑步或打打球都得“见缝插针”。我在哈佛大学读博士时,我的一个室友是法学院的,每天天不亮她就去健身房跑步。等我起床时,她已回屋洗漱完毕,抱着书本直奔图书馆了。有些学生还要利用业余时间打工糊口,所以就更难见到他们运动的身影。

  除了时间和精力之外,玩体育还要消耗一定的物质成本,即使最简单的跑步也需要一双跑鞋。另外,玩体育还有各种各样的开支。我加入了哈佛大学国标舞蹈队,队里提供各种福利,交50美元押金就能免费借用比赛用的服装,去校外上私人教练的小课可以打折,参加比赛的报名费与交通费可部分报销,但这还是一个烧钱的爱好——一双舞鞋动辄上百美元;私教课的折后价是每小时35美元;如果比赛地在波士顿附近就能拼车前往,去纽约就得自己支付一笔不菲的住宿费和交通费;队里每年组团去加拿大参赛,这又是一笔开支。与这些开支相比,队里提供的福利只是杯水车薪,这会让为生计发愁的学生望而却步。

  体育成绩还会因为其他意想不到的原因拉开差距。在《超常值》一书中,作者对加拿大冰球运动员的生日进行了分析,发现出生在1月至3月的球员特别多,其原因就是入学日期多在9月。假设两个孩子都年满7岁,生日在1月的孩子无论身高还是体能都比生日在同年8月的孩子占有优势。如果他们同时入选了学校冰球队,这种优势会帮助前者胜出,让他获得教练的青睐,在比赛中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尽管少数出生在6月至8月的孩子能靠天赋后来居上,但出生在1月至3月的孩子更容易在冰球赛场上胜出。

  性别、种族等因素也会影响他们在体育赛场上的表现。在分析不同种族的体能差异时,有人从历史溯源着手,推测在当年贩卖黑奴的过程中经过了残酷的选择,身体健壮的人会被奴隶贩子挑中,在条件艰苦的海运途中存活,在种植园里辛苦劳作并繁衍后代。也有人比较生理特征,得出黑人与其他种族的运动员在四肢长度、肌肉纤维、骨密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他们擅长田径、篮球、拳击,但难以在游泳、体操、举重等项目领先。还有人强调商业驱动力:刘易斯破记录时获得了重奖,乔丹不仅是NBA超级巨星,还打造了自己的商业王国;泰森同样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还有隐藏在种族差异背后的因素,家庭经济状况便是其中之一。驱车经过黑人社区时,在街角总会看到简陋的篮球场;转到犹太人社区,路边的绿树后面是网球场。从表面上看是居住人群的肤色不同,实际上则是其从事的职业与收入存在差异。工薪阶层的白人青年也会去拳击场训练,居住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黑人家庭,在暑假时也会把孩子送去网球或马术俱乐部。

  文化差异也隐藏在不同肤色的背后。在中国随处可见的羽毛球和乒乓球运动,到了美国却难觅踪影。用脚踢的足球在美国被叫作soccer,用手传的橄榄球在美国被叫作football。在美国,小到一所学校,大到全国职业联盟,都有人气极旺的比赛。羽毛球和乒乓球都是小众运动,在纽约的乒乓球俱乐部,其会员一半是亚裔。这些经济和文化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很难从体育的种族差异里剥离出去。

  常春藤联盟的学校不提供体育奖学金。当年林书豪进哈佛大学不是靠打篮球,而是靠自己的综合实力。他的SAT成绩接近满分,他在高中时的学习成绩很好,高一时他就选修了大学数学课程。在哈佛大学时他主修经济学,辅修社会学,他当时的理想是结合这两个学科,加上篮球特长,成为服务低收入人群的社工。

  林书豪在哈佛大学打球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他上大一时被认为是队里力量最薄弱的球员,上大二时他也只是在二级梯队,直到上大三时他才爆发,进入一级梯队。林书豪在加入NBA的早期一直坐“冷板凳”,有时气得连吃几十根辣鸡翅,有时把头埋在被子里大哭。在效力尼克斯队并一夜成名之前,他一直借住在好友家。

  在林书豪上哈佛大学之前,有人告诉林妈妈,林书豪打篮球纯属浪费时间;当林书豪拿着NBA球员最低年薪时,有人质疑他没有好好利用哈佛毕业生这个优势;当他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被称为“林疯狂”(Linsanity)时,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我们不打排球。”对于林书豪而言,他打破了体能、经济、文化等各种局限,不是为了输赢得失,而是为了打球本身带来的乐趣。这种性格还体现在他在2012年录制的一段搞怪视频《5步上哈佛》上,他彻底颠覆了“戴眼镜、学乐器、考前补习、边训练边学习、关注时事”的华裔“学霸”形象。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