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扬1988年出生于加拿大,从高中开始,他放学后就几乎不学习,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全班第2名的成绩毕业;读大学时,他每天学习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但他的平均成绩保持在A以上;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商科毕业后,他用了1年时间,借助互联网完成了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本科4年的33门课程,节省了约合人民币150万元的大学学费,还登上了TED的讲台分享经验。
每10天学完一门课
斯科特·扬一直痴迷于研究人的能力发展。早在2006年,18岁的他就创建了个人博客,分享自己看到过、试验过的有助于自我能力提升的文章。
斯科特·扬说:“博客的界面可以慢慢美化。要想让博客吸引足够多的读者,优质内容一定是最重要的。”在他推出几篇优质博文后,博客收到了大量读者的好评与关注。读者的口口相传,使他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学习型博主”。
而让他真正名声大噪的是其惊人的经历——用12个月完成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4年的33门课程,他平均每10天就能完成普通大学生要花4个月才可学完的一门课程。
在接受美国教育资讯网站Degree of Freedom采访时,斯科特说:“那时我已经从商学院毕业了一年。我感到计算机是真正改变人类生活的力量,我很想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但又不想花费4年的时间和学费。”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公开课。在2011年10月,斯科特·扬在他的博客上宣布,自己将进行为期12个月的麻省理工学院课程挑战。“坦率地讲,那时我并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能完成这个任务。”他说。为了达到目标,他每天花10个小时学习,每个周六休息一天,用每个周日的时间工作以维持生活开销。
斯科特·扬说:“大学就像一家米其林餐厅,你支付的费用不只包含了食物,还有环境和服务。当你对某种知识极度饥渴的时候,你并不一定要花额外的费用去学校,再花额外的时间去选课,而是可以用一种单刀直入的办法马上满足好奇心。”他学习网络课程,花了不到2000美元购买相关的书籍和材料,在2012年9月他便宣布学完了所有33门课程,并最终通过了所有的考试。
在TED的讲台上,斯科特·扬这样说:“没有人喜欢学习,但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更聪明。学习、深入理解一样东西以及感觉自己变得聪明一些,这些都是无价的财富。只是经历了多年惩罚性的正规教育后,越来越多的人将这些宝贵的东西忘却了……想用1年的时间去完成本来需要4年的课程,我承认我有点疯狂,甚至自大,但是我参加这个挑战的真实动力就是,我要告诉人们,快速学习是可能的,同时也可以是有趣的。”
一年去4个国家,学会4门语言
在快速学习麻省理工学院课程的实验完成后,他开始了另一个实验——用一年时间,不讲英文,去4个国家,学习4门语言:赴西班牙学西班牙语,赴巴西学葡萄牙语,赴中国学汉语,赴韩国学韩语。
对斯科特·扬来说,学习一门语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和人交流。在中国,他的学习方法是通过Skype在家和中文老师交流,再出门去不同的地方和老百姓聊天,即使不少人笑话他说中文的口音。在熬过一开始说中文频频卡壳的痛苦阶段后,他开始惊叹于中国汉字和文化的美妙。
对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保守”的刻板印象,斯科特·扬非常不赞同:“西方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用中文去和中国人沟通,没有理解和融入中国人独特的交友和生活方式。”
学习每一门语言,斯科特·扬都只用了3个月。在四国旅行结束后,他总结了一套学习语言的方法:
1.找到一个掌握你要学习的语言的人;
2.和这个人约定,不能使用你的母语;
3.和这个人不断交流。
学习完四国语言后,斯科特·扬以每周5天、每天5个小时的学习强度攻克“自画像绘制”。1个月后,他成功掌握了绘制自画像的精髓。
不断用自己做实验
无论是何种挑战,斯科特·扬其实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给自己设定目标并坚持完成,然后将经历和心得与他人分享。
在Coursera上,他分享了自己的“挑战思路”:
“在确定一个要通过学习完成的目标后,将这个目标不断地划分成众多小目标,在完成每一个小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持续获得有效的即时反馈,形成一个‘学习——反馈——改进的循环。如果在一个小目标上遇到困难,就去学习另一个小目标的内容,反过来再想办法解决之前遇到的困难,直到完成目标。”
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斯科特·扬很满意。他说:“人类行为有3个不同的驱动层次:需求,地位,快乐。”而他制定的计划,几乎全部是关于“快乐”的,极少有关于“需求”或者“地位”的。对于身外之物,他看得很开。
斯科特·扬建议人们“多多旅行”,他就从旅行中悟出了许多学习的感悟,他说:“旅行与学习有多种潜在的关联。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也关乎文化、语言、人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从生活中汲取各种有益的知识,充实原本短暂的生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