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一些历史知识,在与历史不期而遇的过程中,我们会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常常被我们认为是事实。不过,当进一步去发掘历史事实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我们根本不了解,有的事情与我们的认识大相径庭。
尧、舜、禹,谁的辈分更大
“尧、舜、禹禅位”的故事广为流传。尧在位的时候,发掘了舜,经过实践和考核,把帝位传给了舜;而舜又发掘了禹,禹在舜死后继承了帝位。虽然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尧、舜、禹这三个人的辈分绝不简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尧、舜、禹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黄帝。而以黄帝为参考,我们可以给这三个人排一个辈分:尧是黄帝的四世孙——尧的父亲是高辛,高辛的父亲是极,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是黄帝;舜是黄帝的八世孙,但他已经沦为平民,与贵族阶层没有任何关系了;禹也是黄帝的四世孙。所以,从辈分来看的话,尧和禹属同一辈分,而舜比这两个人小四辈。
禹把帝位传给了谁
我们应该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尧把帝位传给舜,是“公天下”的标志;而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这是“家天下”的开始。但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禹死后启继位,恰恰是“公天下”的体现。
禹本来选中的继承人是皋陶。皋陶和禹一样,是舜手下的贤臣。皋陶虽然没有参与治水,但对社会的贡献并不小于禹,他主要是管民生问题,为大禹治水提供了物资保障。鉴于禹和皋陶平分秋色的功绩,舜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令皋陶和禹就如何治国进行了一场辩论。这场辩论的结果是禹说服了皋陶,所以,舜最终选择的继承人是禹。
而禹在继位之后,立皋陶为继承人——这不只是表面上的确立,禹已经让皋陶摄政了。但不幸的是,皋陶死得比禹早。于是,禹把帝位传给了益,益也是舜手下的贤臣。
但是这次传位传得很不顺利,因为传位的过程包含一个重要的步骤——新天子需得到四方诸侯的确认和拥护,比如舜死后,禹和舜的儿子商均各立一座都城,但诸侯都去禹那儿朝贡,所以禹成了天子。而在启和益之间,诸侯最终选择了更有能力的启。也就是说,启能当上天子,是诸侯公选的结果。
而启在继位之后,通过征讨有扈氏,才真正巩固了自己的帝位,同时剥夺了诸侯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发言权,从此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
谁统一了度量衡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有一项很大的功绩——统一度量衡,但是第一个统一度量衡的人并非秦始皇,而是远远早于秦始皇的舜。
摄政当年的二月,舜巡视东方,跟东方的诸侯约定统一度量衡。接下来,舜又到南方、西方、北方做了同样的事情。不止如此,舜还定下“五年一巡狩”的规定和“五刑”,以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纣王”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大家应该都知道《封神演义》中的纣王吧,但你可能不知道,“纣王”这个叫法其实是不对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个人物的称呼是“帝辛”或“帝纣”。事实上,舜在“五帝”中位列最末,史称“帝舜”,而继承帝位的禹,自然也继承了“帝”这一称号,被称为“帝禹”。这个称呼一直往下传,比如禹的儿子叫“帝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叫“帝桀”。商朝在建立之后,商朝的君主并没有废除帝号,还是以“帝+名字”的形式称呼自己,比如纣王的名字是“辛”,天下谓之“纣”,所以,纣王就叫“帝辛”或者“帝纣”。而把天子称为“王”是从周武王开始的,《史记》中明确记载:“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
说到称呼,不妨再多说一个,在周武王之前,还有一个武王做了天子——不是说之前的天子都称“帝”吗?这是因为商朝的开国君主汤在起兵攻打夏朝的时候,自吹“吾甚武”,所以号称“武王”。不过,汤在做了天子之后,就改称“帝汤”了。
谁第一个破釜沉舟
大家大概都很熟悉“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句话,并且也都知道“破釜沉舟”的故事——项羽在巨鹿城外下定决心灭秦的英勇事迹。但是,第一个“沉舟”的人却并不是楚人项羽,而是春秋时期的孟明视。
孟明视是秦穆公的名臣百里奚的儿子。有一次,郑国有人愿意为秦国做内应,帮助秦国灭掉郑国。当时,秦国的势力在向东发展时被晋国阻碍,因此,若想进入中原,秦国在东方急需一座战略要地。恰好此时晋文公去世了,晋国正忙着治丧。于是,利令智昏的秦穆公以为伐郑的时机已到,拒绝了百里奚和蹇叔的劝谏,发兵东征,决心越晋境偷袭郑国。
然而,劳师远征,消息哪能做到密不透风。秦军将领孟明视还没到郑国,便不得不承认偷袭计划流产了。但是立功心切的孟明视在回国途中顺道灭了滑国,这就惹恼了滑国的宗主国晋国。晋国那时正在为晋文公治丧,整个国家都齐心哀悼带领晋国走向霸主地位的明主。因此,当晋国人听到滑国被灭的消息后,群情激奋,义愤填膺。当时晋国的军人都穿着白色的丧服,晋国根本没有时间为他们准备出征的战服,所以,晋军就直接把白衣染成黑色,并且在崤山伏击秦军。秦军的结局是“无一人得脱”,孟明视也成了晋军的俘虏。
后来,孟明视被释放。当他回到秦国后,秦穆公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做了深刻的检讨。孟明视对此感激涕零。两年后,秦国再次与晋国作战,可惜又一次战败,但秦穆公依旧没有责怪孟明视。又过了两年,这次孟明视发誓要报秦穆公的知遇之恩,他在率兵渡过黄河之后,一把火将战船全部烧毁,以必死的决心与晋国作战。结果孟明视不仅打败了晋军,而且把晋国人打得连城都不敢出,终于一雪前耻。
这个“渡河焚船”的故事虽然不如破釜沉舟那么有名,但这个故事里不但有强大的决心、勇气和坚决的态度,还有温暖的知遇与报答。可以说,这里面所蕴含的感情更能打动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