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我离家去北京上大学。
在此之前,我从未离开父母独自生活。除了读书,我对别的一窍不通,不会煮饭洗衣,不懂叠被铺床,还容易迷路。母亲为此非常焦虑,天天敦促父亲除了为我准备学费和生活费外,再额外教我一些生存技巧。
于是,在离家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和我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生忠告的对谈。
他说:“第一,不要玩极限运动,比如登山。”母亲在旁拼命点头,顺便把近几年名校大学生死于登山的新闻给我捋了一遍。
“第二,不要吸毒。最后,过马路时要小心,坐车时系好安全带。”父亲用深思熟虑的语气说,“记住这3条就行了。哦,记得到达学校后给家里打个电话。”
母亲停止了点头。她转头瞪着父亲,问他:“就这些?”
“说多了她也记不住呀。”父亲笑了笑,然后看着我继续说,“如果在这3条上犯错,你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至于其他的事,去尝试吧。只要活着,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保证活着,不断尝试。很久以后,我在纳西姆·塔勒布的《反脆弱》一书中,读到了同样的思想。
塔勒布将事物分为3类:脆弱的、强韧的、反脆弱的。
生活就是99.9%的平淡日常加上0.1%的绝对意外,比如恐怖袭击、金融危机、百年一遇的地震或洪水。遭受巨大打击而无法复原的,就是脆弱的;可以复原的,就是强韧的;能不减反增,因此成长、受益的,则是反脆弱的。
所有生命,其实都是反脆弱系统结出的果实。在意外频发的世界中,生命承压、犯错、变异、演化、自我修复、变简单、变复杂——那些杀不死我的东西,将使我更强大。
塔勒布建议,放弃预测风险,因为日常事件中的风险难以预测,而极端事件中的风险则根本不可能预测。你应该做的,是检视自己是属于脆弱的还是反脆弱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