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诺贝尔奖得主的家训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17200
佚名

  “喜欢什么就去学什么吧!”

  薛定谔,奥地利人,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薛定谔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智,父亲担心揠苗助长,没有让他上小学,而是给他买了显微镜等各种仪器,以激发他对科学的兴趣。读中学后,他不仅喜欢数学、物理,也喜欢古代语言和德国诗歌——继承了父亲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他热衷于徒步和登山。母亲担心他的精力过于分散,父亲却说:“他是孩子,没关系,喜欢什么就去学什么吧!”虽然最终薛定谔将重心放在量子力学上,但是他拥有的广博知识,从另一个方面拓展了他的思路和眼界。

  “让他自己来吧,他知道该怎么干。”

  尼尔斯·玻尔,丹麦人,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玻尔在童年时代,是一个行动缓慢但做事专心的孩子。玻尔的爸爸在一所大学任教,常常约一些同事到家里聚会,也有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以及外国人加入进来。玻尔被允许坐在一边旁听。这些精英常常是一个人讲一个故事,发表意见,然后其他人议论。他们精辟独到的见解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玻尔喜欢动手修理家中的钟表或其他东西。一次,家中一辆自行车的飞轮坏了,玻尔自告奋勇来修理,直接把车子拆了,一时不知道怎么装回去。有人想帮忙,父亲却坚持说:“让他自己来吧,他知道该怎么干。”经过对每个部件的仔细研究,小玻尔成功地把飞轮装配好了。

  “100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丁肇中,美国人,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丁肇中的母亲是儿童心理学教授,父亲是研究土木工程学的,他们都有很好的教育背景。母亲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并将知识轻松地传授给孩子。虽然母亲教给他知识,可是从不要求他考100分,她说:“100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关键。”这一点,对丁肇中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同一个人。”

  莫言,中国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的母亲没读过书,不识字,但乐观、善良、坚强,明晓事理。童年的莫言有一次跟母亲去属于集体的庄稼地里捡麦穗。守田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跑不快,被捉住了,守田人扇了她一个耳光,没收了他们捡到的麦穗。母亲的嘴角流血,无望地坐在地上。多年之后,那个守田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遇。莫言想冲上去找他报仇,却被母亲拉住了。她平静地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同一个人。”

  “每一个成员都要分担责任。”

  欧内斯特·卢瑟福,新西兰人,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卢瑟福兄弟姐妹12人。由于家庭成员众多,母亲叮嘱他们:“每一个成员都要分担责任。”在卢瑟福一生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一本书,便是他10岁的时候从他母亲那儿得到的一本教科书——《物理学入门》。这本书不仅介绍物理知识,还描述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过程。卢瑟福从中领悟出,从简单的实验中可以探索出重要的自然规律。读完书后,他将自己的年龄和名字歪歪斜斜地写在书页上,那时他差一个月满11岁。他的母亲一直珍藏着这本教科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