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英语老师教学水平不怎么好,口语尤其差劲。那会儿我们都买VCD看原版电影,已经能分辨英语水平的高低了。全班同学都对他意见很大,一些家长还反映到校长那里,要换掉他,但最后还是没有成功。于是,家境比较好的同学,就找全校最好的英语老师补习——那个老师周末都不休息,在校外租了一间大教室连续教学。
我们家舍不得花钱,所以我一直在英语这一科上有点抬不起头。成绩说不上差,但我总是恹恹地提不起兴致。想到那些接受了优质教育的同学,从起跑线上就领先了我几百米,就觉得再学习也没有意义。我仿佛有理由怨恨一点什么了:“这能怪我吗?!”
后来我考上了北京一所不错的大学,不过英语成绩不是太高。但那些花钱上补习班的同学考得也不是很好,很多甚至不如我。
那时,我才渐渐有点回过味来,好像触到了生活的某一层真相:其实我与他们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谁比谁领先大概也是有的,但把那样的想法藏在心里,日夜折磨自己,这是我的选择。回想高中的那几年时光,每当失意的时候,也许就要借着那点怨气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吧。等到真的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我又是侥幸又是迷惘,觉得自己抱着那些无谓的怨恨,不知有什么意义。轮到那些上补习班的同学怨恨了:“花了那么多钱,顶什么用?”
我到了北京,家乡的兄弟们大抵是艳羡的,以为我去了更高的平台,见得到更大的世界。而且现在他们可能也还这么想。只有我才深知自己的平庸。
这些事都过去十几年了。十几年前,网络不发达,我们还不能确切地想象世界到底有多大。现在每个人的眼界都变得更开阔了,互联网把更多的机会和诱惑推到我们面前。我在大学工作,很多中学生给我发信息,向我了解学校一些招生项目的情况,很多信息连我都闻所未闻。我的学生当中,直接从三、四线小城市考来的越来越少,很多人从高中甚至初中开始,就在读全省最好的学校。他们考上中国一流的大学,然后争取海外的交流项目,很多学生大二、大三就出国做交换生。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不满意,因为他们的同学在高中毕业后就出国了。
我女儿不到4岁,我们就给她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号称“用美国教材,上跟美国一样的幼儿园”。小城市的朋友们羡慕:“你看她小小年纪,就能用英语跟人进行日常对话了。”而我那些留在美国的同学,他们的孩子又是如何好呢?跟从前一样,总有些人有条件花钱补习,找到最好的资源,不只是一座城市的最好资源,甚至是全世界的最好资源。而找不到这些资源的,就只能守着那个不怎么让人满意的英语老师,就像守着一座衰败的空城。
但是有谁真的过得很幸福呢?每个人心里都有怨气。
常常有人问我:“我想做心理咨询,你能推荐最好的咨询师给我吗?”我总是说:“合适就行了,哪有什么最好呢?”如果被他们逼急了,我就说:“那些最好的咨询师都忙得很,没时间。”这时候,我看到他们的目光黯淡了下来。他们在努力寻找最好的老师,这些努力中,可能有规划完美生活的野心,也可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对一些人的埋怨。但是,这些努力注定失败,幻想越大,那些怨恨就会放得越大。
在这十几年里,我也曾下决心好好学英语,逐渐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后来我用英语写过论文,在国际会议中发过言,做过会场的翻译。也就是说,我的英文知识基本还是够用的。但我的心里一直有一道浅浅的阴影,那就是我的英语不行。这跟十几年前的怨恨有关:不曾见过大世面,不曾接受过最好的教育。但是再想一想,有阴影又怎么样,现在够用不就行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