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生于17世纪的荷兰。当时,荷兰的艺术、科学和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牛的,这个时期是荷兰的“黄金时代”。
伦勃朗21岁时,已经熟练地掌握油画、素描和铜版画等绘画技巧。23岁时开始有了徒弟,可以说是年少成名。
当时荷兰的达官显贵流行请画家为自己画肖像。伦勃朗的肖像画以精美的细节和独创的光影效果,轰动了整个画坛。
在被拍摄人物的45°角处放一盏灯,这种布光法被称为“伦勃朗光”,在今天的摄影技术中被大量运用。
伦勃朗光有一个很简单的辨别方法,就是在不受光的那半边脸颊上会出现一个倒三角。
1631年,25岁的伦勃朗带着他庞大的制作团队(最多时有50个徒弟),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并且在黄金地段买了一栋豪宅,然后,开始接各种订单。
受到卡拉瓦乔的影响,伦勃朗渐渐摸索出了如何通过表情和动作,描绘出人物的内心。因此,有人说他能画出人的灵魂。
我以前看伦勃朗的画时,虽然觉得震撼,但总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说它亮也不对,暗也不是),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部纪录片中的一个词,用来形容他的画再贴切不过了,那就是戏剧性。
从光影到人物神态,看伦勃朗的画就好像在看一部剧情跌宕起伏的话剧,让人觉得充满了故事。
当时的荷兰还有一种绘画形式在有钱人中非常流行,那就是团体肖像画。
由于费用一般是由画中所有的人平摊的,所以,当时的团体肖像画如同现在的集体照,画中的人物都是排排站。
伦勃朗彻底改变了这种枯燥的排列和构图方式,他再一次把戏剧性带到了画中,并轰动了画坛。
秉承这种理念,伦勃朗创作了他一生中最经典、最戏剧性也是他绘画生涯转折点的杰作——《夜巡》。
这幅画画的是阿姆斯特丹的民兵连火枪手队。为什么这幅画会这么有名?因为伦勃朗在这幅画中,将他戏剧性的光影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伦勃朗画下的是转瞬即逝的一瞬间,但为什么这幅画会让伦勃朗变得潦倒呢?前面提到过,团体肖像画是由画中人物平摊画资的,也就是AA制的。
那么,如果你要出和别人一样的价钱,却只能出现在背景中,你会是什么想法,如果你不知道,那请看看下面的这位仁兄……
当然,他还不是最惨的……看到这哥们儿了吗?如果不说都不知道那儿有个人,确切地说他连后脑勺都没露,只是露出了钢盔。
这些还都不算什么,接下来这个才是真正引起公愤的……
整幅画中一共有两个“聚光点”,一处在正副队长身上,还有一处就在这个“神秘女孩”身上。问题就在这里:她是谁啊?付钱了吗?
她有小孩的身材和成年人的脸,腰间还挂着一只鸡。她是谁,为什么会站在画面的中心?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很显然,民兵们是不会喜欢这幅画的(除了队长以外),于是他们向伦勃朗讨要当初付的钱。
高傲的伦勃朗当然不干,因为他认为这是艺术,是打破陈规的艺术(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可民兵们才不管那是不是艺术——我付了钱,至少要看到正脸吧?于是,他们将伦勃朗告上了法庭,并对他进行大肆攻击,引起轩然大波。从此,伦勃朗名誉扫地。坚持走艺术创新之路的伦勃朗,最终还是败在了现实的面前。
和伦勃朗跌宕起伏的人生一样,《夜巡》在成画至今的300多年中,经历也可谓戏剧性。
首先,据说这幅画原本描绘的是白天,因为长期被烟熏颜色变黑,后来才被人们误称为《夜巡》。
至于是什么烟将“日巡”熏成《夜巡》,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阴差阳错的一熏,似乎给这幅画带来了更好的效果。后来,为了躲避战乱,有人曾将这幅画卷起来藏于密室。再后来,这幅画还被人泼过油漆,甚至被某个精神病人用小刀划了好几刀。
1715年,为了将这幅巨画从阿姆斯特丹市政厅中搬出来,有个“天才”出了一个主意——“把它锯了”。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画作是比实际尺寸要小的。右面这幅是1712年的临摹版。从这个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原画的四边都被做了不同程度的裁减,其中左边的两个人物被完全切掉了。底部切掉了队长脚前的空白处。他的脚如果跨出来,估计会踢在画框上。
就像好莱坞电影中惯用的桥段一样,伦勃朗在他生命最顶峰的时刻,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然而,打垮他的还不止这件事……
伦勃朗的Muse女神——他的妻子萨斯基亚的死,对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沉重打击。此后,他的孩子、亲人也都一个个地离他而去。
1669年,63岁的伦勃朗在穷困潦倒中结束了他戏剧性的一生。伦勃朗一生留下了100多幅自画像,从意气风发到风烛残年,可以算得上是没有文字的自传。
伦勃朗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他戏剧性的画风和独创的光影效果影响了无数后人。从另一个角度看,画“肖像画”只不过是他的工作,但如果没有《夜巡》,又有谁会知道那个民兵连?我想这正是伦勃朗的伟大之处,他能将“养家糊口的手艺”变成“流芳百世的杰作”,这就是大师与画匠的区别。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