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化历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可以看到全球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文明出现以来,气候变化对文明历史的影响深远。
惊心动魄的演化
科学家们发现,在过去的300万年里,地球上大概每10万年就会有一次冰期发生,其持续的时间是5万年到25万年。地球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大概起始于更新世,但在这之前,地球就已经有过7次冰期了。有些科学家甚至提出应该是20次冰期。
在两个冰期之间是气候较为温暖的间冰期,间冰期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是8000年到1.2万年,也就是说,全球气候始终是在冰期和间冰期之间循环的。
我们目前所处的全新世,只不过是这些循环发生的冰期中间的一个间冰期而已。这个间冰期已经有1万年的历史了,这正是大多数间冰期持续的平均时间。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地球上曾有的到处冰天雪地的冰期也许又快来了。
什么时候来?没人知道。
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目前的主流观点:4000多年以来,在人类文明出现的地球上,经过了4次比较大的寒冷期,也叫“小冰期”(这里说的小冰期,和前文提到的持续几万至几十万年的冰期不是一个概念),还有4次比较大的温暖期。现在能读到这篇文章的诸位,都生活在温暖期。
“4000年前事件”——大禹治水是赶巧了
所谓的“4000年前事件”,是我们这里说的第一个寒冷期,发生在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瑞士学者许靖华所著的《气候创造历史》一书中,对这个寒冷期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是这样描述的:
“气候变迁造成很大的灾害。欧洲北部的畜牧民族在寒冷的夏季无法储备足够的饲料,以便在冬天喂养牲口,农耕民族则因作物生长季节太短而歉收,粮食需求无法满足。人类遭遇饥荒,必须离开家乡。迁徙行动刚开始规模很小,印欧人随之大规模出走,向外扩散。”
美索不达米亚一向是“流着牛奶与蜜”的富饶之地。由于气候最适期结束,人类不得不放弃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农耕居住地长达300年。早期青铜器时代的文明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开始消失,农耕民族一直到公元前1900年才回到此地。印度的印度河河谷民族也因为气候而选择离开,向东迁徙到降雨较多的地区。
4000年前的事件,对撒哈拉地区的民族也是一场大灾难。游牧民族必须向南迁徙到非洲西部的草原地带,或是向东迁徙到尼罗河河谷,最后撒哈拉湖泊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干涸。
那么,这一时期在中国发生了什么?我们知道,公元前21世纪正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诞生的时期,而根据传说,夏朝的建立是和其开国君主大禹治水成功的业绩联系在一起的。在大禹之前,很多人治水都失败了,只有大禹采用了变堵为疏的方法,才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许靖华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也许大禹的成功,并不只是方法的改变那么简单,也许更大的原因是他运气好:正好赶上了小冰期的开始,此时气候由温暖潮湿转为寒冷干旱,中原地区降雨减少,水灾也随之平息。治水成功主要是因为老天爷的脾气变了,人们却把功劳都集中到大禹身上。
很多人认为,历史上的温暖时期也是征服时代。比如,从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250年是我们所说的第一个温暖期。巴比伦人、亚述人、埃及人和赫梯人此时在中东地区建立帝国;特洛伊人、古希腊人和克里特岛人在爱琴海地区建造宏伟的纪念碑;迈锡尼人的影响力最远可延伸至不列颠群岛。
“百花齐放”——因为第二个温暖期
而第二个寒冷期出现在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650年。青铜器时代的北欧人在遥远的北方,享受着干燥温暖的气候,但是气候变得寒冷潮湿后,村民便需要离开居住地。有些人到达法国与西班牙,许多人定居在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其中一个叫色雷斯的部落到达保加利亚,引发了一连串变化,最后造成多利安人入侵。迈锡尼帝国灭亡,残存的阿卡迪亚人迁徙到爱琴海沿岸和塞浦路斯。在旱灾、饥荒为害和入侵者的压迫下,欧洲和亚洲西部进入了地中海区的“黑暗时代”。
而第二个温暖期出现在公元前650年至公元纪年开始的时候。了解一些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西方,这正是古希腊、古罗马的繁荣时期,不但社会生产力有长足的发展,思想文化更是空前进步,还创造了罗马帝国的富足神话。
在中国,这同样是一个经历了巨大发展和进步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先后出现,社会思想极为活跃,社会生产力同样有着长足的进步,更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强大帝国——秦汉帝国。
罗马帝国灭亡——天气变冷所致
第三个寒冷期出现在公元纪年开始至公元600年左右。温暖期结束后,全球降温再度来临。气候于2世纪变得更加恶化。日本学者田家康认为,欧洲内陆的气候一旦变得寒冷,包括里海在内,中亚的内陆地区就会变得气候干燥,降水减少。从公元205年到公元295年,挪威西部的冰河规模扩大,里海的水位下降,亚洲内陆地区的气候变得干燥。这次干旱不仅让商路衰退,还引起草原沙漠化,夺走了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
而内陆地区的气候变化,又成为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契机。在2世纪下半叶以后,企图攻破莱茵河沿岸的罗马城墙、入侵罗马领土的日耳曼人,原本并不是生活在罗马附近。日耳曼人是由哥特人、勃艮第人等居住在德国东北部地区的部族,向西南方向迁徙时所自发结成的团体。由于周边地区民族大迁徙更加活跃,罗马帝国不得不举全国之力以应对日耳曼人,而同一时期罗马等地自然灾害频发,地中海一带农作物歉收,经济活动衰退,罗马帝国国力每况愈下。罗马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当初孕育这个国家的温暖气候发生了变化,开始变得寒冷所致。
在远东地区,公元纪年开始时出现了王莽篡位的政变,酷寒在东汉末期又迫使饥饿的农民起而造反,以后五胡乱华,大量移民向南迁徙。这个寒冷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
公元650年至公元1280年,新的温暖时期开始,在西方被称为“中世纪温暖期”。
田家康认为,在中世纪温暖期,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耕地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整个欧洲的人口急速增加。据推算,欧洲的人口在公元650年时只有1850万。然而,由于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气候以及农业耕地的扩大,公元1000年时,欧洲的人口增加到3850万,并进一步在公元1340年增加到7350万,700年的时间人口增加了4倍之多。
中世纪温暖时期,北极海域的浮冰大量减少,使古斯堪的纳维亚人(或称维京人)能横越北大西洋,抵达格陵兰和北美东岸,促成了他们与因纽特人的短暂相遇。
也正是在这个温暖期,中国在隋唐时代再度统一,并开始了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时代。
法国大革命——也和气候寒冷有关
公元1280年至公元1860年,第四个寒冷期来到了。很多西方学者用“小冰川期”特指这一个离我们最近的寒冷期。
美国学者布莱恩·费根在《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一书中写道,据树木年轮和冰芯显示,约公元1200年起格陵兰岛和北极地区开始出现小冰期极寒天气。随着北极的大片浮冰向南漂移,维京人的西部探险航线被迫改道大西洋,并最终彻底遭废弃。北大西洋和北海的暴风雨不断升级,公元1315年至1319年间欧洲暴雨连绵,饥荒席卷欧洲大陆,导致数千人丧命。
至公元1400年,气候明显变得更加不可预测,风暴更频繁。气候变化之频繁和气温之低,在16世纪晚期数十年的寒冷期达到顶峰。随着城镇和城市的扩张,食物供应紧张,鱼类便成为极其重要的商品。
16世纪时,欧洲仍然十分贫穷,基础设施极其落后,人口多为农业人口。当时人们通常将气候灾难归结为天谴或是人类罪孽,各国君主都忙于解决民生问题。到16世纪晚期,寒冷气候对阿尔卑斯山脉地区的村落构成了严重威胁,冰川沿着山谷不断前进,不仅摧毁了整个村庄,还覆盖了全部田地。欧洲北部经受了罕见的暴风雨袭击。公元1588年8月的那场大风,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打击力度远远超过了英国军舰炮阵的威力。
早在17、18世纪,爱尔兰举国便以土豆为主食。由于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法国的农业连年收成欠佳。直到公元1788年,粮食歉收导致农村贫困问题政治化,这就是法国大革命的主要诱因。
而从公元1860年至今,新的温暖时代开始了。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这是一个科技进步和繁荣的时代。然而新的问题也在产生,正如现在的人们熟知的,随着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温室气体水平持续上扬,气温升高变得更为迅猛。近些年来,夏季和冬季最高气温的纪录在不断刷新。台风、暴雨、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等极端气候也变得日益频繁。现在人们担心的是,全球气温是不是上升得太快了?如果这样的趋势持续下去,人类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