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几百年后的高考节民俗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18216
马伯庸

  

  大家好,我是来自2408年的一位古代民俗学者,我的研究方向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民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民俗节日也特别多,比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这些节日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资料残缺不全,如何研究这些古代民俗的内涵,如何使之重现,是许多学者努力的方向。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的课题是几百年前流行于神州大地的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之一——高考节。

  高考节始于20世纪50年代,兴于70年代末。它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每年的时间都不固定,但基本都会集中在六七月。有学者宣称,古代高考节的起源是对“知识之神”的崇拜,人们在这一天献出自己的孩子,向“知识之神”供奉祭品,祈祷人类的知识传承永不断绝。古人对于高考节满怀热情,根据研究,当时几乎每个未成年人都要花上三年时间来筹备过节,而他们的直系亲属几乎也要花同样长的时间来准备。

  高考节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静默仪式。高考节与其他中国传统佳节最大的不同是,它特别安静。可以这么说,高考节是中国最安静的一个节日。熟悉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一个典型的中国节日,应该是热闹的,但高考节不是这样。从高考节前三天开始,所有参与节日的人都变得特别安静,甚至不允许周围环境有一点噪音,唯恐这样会触怒“知识之神”。这一点,与印度教的静默节很相似——没有鞭炮齐鸣,没有锣鼓喧天,连载歌载舞都不允许,更别说汽车鸣笛或者深夜施工了。

  第二阶段,叫作献祭仪式。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两天,每一个家庭都会把自己家的适龄子女献出来,放在祭坛之上。祭坛是矩形房间,里面可以容纳20名到30名未成年人,通常会安排两名成年神职人员协助。全国参与这个仪式的未成年人有数百万,遍布每一个省份,他们会在同一时间进入祭坛。

  虽然高考节的基本内涵,是献出子嗣蒙神悦纳,但一些学者误解了献祭的意思,它不是指肉体的牺牲,而是精神上的奉献。这些未成年祭品需要做的,是手持由教育部开光的“法器”——准考证,进入祭坛。他们会得到一些纸,纸上事先印有“知识之神”的神谕,他们必须在两天之内,分别用文字、数字以及更为玄奥复杂的理论体系,在纸上写下与神谕相应的回答,这被视为与“知识之神”进行交流。在之前三年,这些苦修者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刻苦的针对性训练,其艰苦程度是今人无法理解的。

  顺便提一下,在这些未成年祭品参与献祭仪式时,他们的直系亲属会聚集在祭坛之外肃立,直到仪式结束,这种肃立从来没受过天气影响。

  献祭仪式结束后,这些神谕会被教育部的执事收回。“知识之神”在接下来的数天时间内附身到数万名教育裁判所的司铎身上,通过他们来表达自己的喜恶。有些祭品会获得褒奖,有些则不被喜欢。得到褒奖的家庭,会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有些失宠的祭品会在次年重新参加献祭,个别极端案例甚至会持续五到六年重复参加仪式。

  当献祭阶段结束以后,接下来就进入高考节的第三阶段:狂欢节。

  经历了献祭仪式的大部分未成年人,在这个阶段会陷入狂喜。这种狂喜行为有早有晚,有的在一走出祭坛之后就开始,有的要等到回到家中。有的还会捣毁祭祀器具、撕碎神谕文书,整个人陷入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狂热状态,具体表现为无规律、大规模地进食、不分昼夜地在线测试交互性电脑程序、在国境内进行长距离移动等。这类狂潮通常要到本年9月初才会告一段落。而一些不幸的未成年人,则很快转入苦修者的状态,准备次年的祭奠再来。

  以上就是本人对古代高考节民俗的一些粗浅研究。由于史料不足,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精准,可能会对古人的行为造成误读。希望今后有更多研究成果出炉,以还原古代高考节真正面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