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青春片在中国大获全胜,《致青春》和《小时代》共获得了12亿元的票房。
似乎青春片的日子已经不再“难过”了——2000年,王小帅拍《十七岁的单车》,电影剧本迟迟没有过审,到柏林拿了银熊奖,回国便遭禁映,理由之一是“拍了太多胡同,没能体现北京现代化的一面”;2006年,吕乐的电影《十三棵泡桐》修改多次后,依然在上映前两天被突然撤片。他们犯了同样的忌讳:早恋、少年暴力。
“允许早恋,但早恋有害,只许失败,不许成功。”当导演刘杰准备拍摄《青春派》时,有关部门明确地给他定下尺度。
刘杰接手的《青春派》,是中影集团和黄冈市合作的“命题作文”。黄冈想巩固这座城市的高考烙印,中影想借之吸引每年900多万的考生群体。而刘杰最早的想法是“吐槽高考”。
2013年8月2日,高考放榜后一个多月,《青春派》在全国公映。
演一部电影,没准能加分
当抱着“吐槽高考”的心情去翻查资料时,刘杰犯了难。他发现,隋代以后的科举制虽然戕害了不少“范进”,却比汉代的察举制要清明得多——科举制很像高考:残酷但相对公平。
他对高考的态度“纠结”起来,也不必再找什么临界点。
《青春派》最终把所有的高考元素都塞进了一个“早恋未遂”的故事里。男主角名叫“居然”,是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在高考前5天,他当众向自己的“女神”表白。两人刚刚牵手,就被班主任撒老师和妈妈联手拆散。悲痛中“居然”高考失利,复读一年,彻底失去“女神”,却重新发现了撒老师。
“我不负责表态,也不负责解决问题。”刘杰对记者说,“我只负责提出问题、展现事实。”
事实的一部分是:27年过去了,高考比起他曾经经历过的,没有改善,只有“变本加厉”。
27年前,刘杰所在的整个保定市只有4所中学有升学率,其他的都是零。
27年后,刘杰为拍电影找了很多老师聊天。老师们最爱跟他聊数据:升学率、一本率、最高分——成绩越是辉煌,刘杰就越觉得无聊。27年前一个学校可能只有3个人能考上大学,但没文凭也能混得很好;现在一个学校可能只有3个人没考上大学,可文凭已经不值钱了。
“教育最后都变成了紧张兮兮的数字。”刘杰想。于是他把电影里的撒老师设定为带班升学率100%、年年带高三班、神经永远绷着的形象。
电影里的那些演员是刘杰从两万个孩子里挑出来的。
他们从北京、武汉、黄冈的20多所重点高中的高二年级中,初选了100多个孩子。剧组挨个儿打电话到家里去征询意见。出乎意料的是,家长们大都很开明,只有一个怒气冲冲地回应:“你们这不是胡闹吗?孩子明年高考呢!”
最难摆平的是武昌区教育局,对方死活不让剧组进校拍片,理由是:“你不能影响我们高考。”无奈之下,剧组只好挪回北京。
最终,原定的男主角也因为高考离开了剧组,本来演富二代的董子健,毛遂自荐成了男一号。
当时董子健已经决定要出国读书。他想考的纽约大学,一年只招1个中国学生。在他就读的北京市八十中学,像他一样打算出国的人,有30来个。
实验中学,不做实验做习题
董子健曾经跟着剧组去武汉选演员。他在武昌实验中学瞎转悠,耳边突然爆出一阵整齐的大喊:“加油!把一模干掉!”董子健呆住了:在北京读书那么多年,他从没见过这种阵势。
尽管叫实验中学,但学校很少做实验。“北京的学生经常能到大学里去做实验,但我们就只是做习题。”高浩元说。他是武昌实验中学的学生,在片中扮演闹腾又妖娆的“伪娘”飞飞。
在北京接触的学校让他感到的另一点不同是:“北京的孩子上课发言都是昂首挺胸,滔滔不绝,我们这边的孩子可能会羞羞答答说不出话来。”他把这归结为地域文化造就的“傲气”。
在高浩元的同学里,有人复读了3年,有人觉得如果不幸考上个二本就该跳楼,更多的人会在绝望时找个安静的地方痛哭。
尽管每天处在一样的环境中,遵循着几乎一样的作息时间表,但高浩元不一样。他自称“一朵奇葩”,飞飞就是他本人在电影里的翻版。
剧组来选角的时候,原本每人只记录3秒的DV,但到高浩元这儿不得不停下来:他对着镜头摆出各种“媚态”,又主动请缨跳了一段韩国组合“少女时代”的劲舞——这段妖艳的舞蹈,后来他也在电影里跳了一遍。
高浩元显然会给这部电影带来很多乐子。搁在以前,刘杰很难接受电影里出现这样的角色,他一度紧张地自我审查:“这会不会涉嫌歧视?”很快,他放心了:孩子们的观念不同,高浩元的人缘特别好。
高浩元让扮演撒老师的秦海璐感到难得一见的“纯真”,很多时候,其他高三学生给她的印象是“三无”:“好像不太会笑,不太会交流,也没什么喜好。”
在北京,按规定每所重点高中都必须接收几个远郊区县的好学生,影片中学霸周强的角色设定便来源于此。
刘杰曾经专门跑了七八十公里,去延庆、门头沟的贫困学生家里探访,得出的结论是:北京学生和郊区学生的生活差距,远不止七八十公里。
电影里的周强和其他学生其实有点格格不入,富二代炫富的时候他会摔门而出;宿舍里其他人插科打诨的时候,他则躲在厕所灯底下看书。
“现在的小孩都很有自尊。”刘杰感慨,“搁在我们那个年代,谁有钱大家吃谁的,没谁摆谱,同学之间没有芥蒂。”
让他感慨的另一件事是:这些孩子没有愤怒。比如说到“拼爹”,有些家长花钱给孩子买了个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高考直接加20分。其他孩子的反应都很平静:“人家的爹有办法呗。”
但电影里的撒老师会怒不可遏:“你拼爹拼不过,还不拼你自己!”她训斥差生齐明智,然后历数学生们的家境:人家贾迪(富二代)是要出国的,XX的爸爸是中石化的,XX的爸爸什么级别你不知道吗……
这是《青春派》里为数不多的“很直接”的台词。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