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谁?
这是文森特·凡·高所画的自己,为了画这幅画,他特意穿上了自己的工作衬衫。他选择了一块中性的背景,将他的调色盘、画笔和画架摆在自己面前。画家露出3/4的面庞。他的目光投向我们,但同时他仿佛又在看正在创作的作品。
我们怎样称呼这样的画?
我们称这幅画为“自画像”,这是画家对技法的练习和对自己境况的思考。他们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在哪儿?”而凡·高的自画像也说明了另一个事实:“我是故我在。”但是绘画作品也会不小心让画家将本无心表现的东西流露出来,这是创作之神秘所在……艺术家不能全部掌握,即使在他作为自己的模特的时候。自画像好像一面灵魂的镜子,可以让我们瞥见艺术家的个性和情绪。
他看起来不太开心?
的确,在画上看不到他的笑容,在他其他的自画像中也看不到。他并不想让自己在画面上看起来更开心或者更美丽。他只想画他所看到的。他真诚,没有撒谎。他不允许自己作任何让步,他画上自己的年龄,在自己的脸上刻画皱纹,他严厉又阴暗。凡·高向人们展示了这样的一个男人,一个孤独而经常被悲伤侵占的人。
为什么画中的凡·高手里拿着他的画笔?
凡·高如此造型很可能是想告诉我们:“看!我是一个画家,我正在画画。”他想把自己画得像个画家,尽管在当时,公众并不认可他的这个身份。他的画卖不出去,而且他过得很贫苦。画这幅画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选择。
凡·高是如何描绘正在作画的自己的?
要画自己,他需要能看见自己,而为了达到这一点,他需要一面镜子,他为了画自画像专门去巴黎买了一面。画家调整着他在镜中的投影,然后观察,随后画画。他一趟一趟地来往于画布和镜子之间。在凡·高的时代,19世纪末,摄影技术已经存在,并且凡·高已经拍过很多照片,然而当时的艺术家并没有运用摄影技术作为创作的工具,这项技术在绘画中的应用,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得到普及。即使这很费力,但人们继续用传统的方式工作。凡·高给他的弟弟写信时还说道:“画画并不简单,它和摄影不同,在绘画作品中,我们力求相似。”对凡·高来说,在展示一个人方面,绘画要比摄影更有效。
当他画这幅画的时候,他住在哪里?
在此时,凡·高住在巴黎,在这段时间里,凡·高会见了很多艺术家。他经常和他的几个画家朋友——修拉、图卢兹·劳特累克、高更在蒙马特的咖啡馆会面,他们深入地谈论艺术。而绘画因为与学院派大相径庭的印象主义潮流的诞生正经历着变革。克劳德·莫奈在1827年创作了《日出·印象》(Impression,soleil levant),这件作品成为这次运动的名称。印象派画家尝试通过使用颜色定义形态和体积的方式来将情感带进画面。正是在巴黎生活的这段时间,让凡·高明白自己的绘画应该何去何从:它将具有鲜艳的颜色,而且只有颜色。
为什么他用小色块画画?
印象派开创了用色点创作的先河。很多其他的艺术家都在前辈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形。正因如此,点彩画派的艺术家们尝试通过用鲜亮颜色的小色点堆砌绘画,并希望以此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凡·高吸取了所有这些图像性的经验。在这幅自画像中,他使用了点彩画派的风格。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画面,可以发现这个色点堆砌的技术让凡·高将明与暗区分开来。右侧脸在阴影中,而左侧脸沐浴在光照中。
凡·高画自己是不是为了显摆自己?
凡·高着迷于人的本质,他认为没有比这个再好的主题以供学习勾勒和绘画了。但是他很难找到模特,他的绘画作品不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那些可能接受他的邀请成为他的模特的人,都害怕自己因出现在这样可怕的画作中而遭人取笑。最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成了自己的模特。
他一共画了多少幅自画像?
我们可以看到大概30多幅凡·高的自画像,其中既有涂鸦也有绘画作品。在他的整个艺术生命中,他都在研究自己的脸。通过这些他不同时期创作的自画像,我们可以跟踪他对图像的研究,他所受到的影响,以及他的生活和他的精神状态。他总是只画3/4的面庞,大部分时间里,他都留着胡子,有时他会戴顶帽子,他或者穿着进城时才穿的衣服,或者穿着便服,他有时抽烟斗,他的脸上包扎着绷带,是为了遮住他因为和高更绝交而割下的耳朵。他作品的背景总是充满旋涡,这反映出他所经受的折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