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音乐这条路,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可爱。当年对我来说,这是非常绝望的事情,因为我只能把这条路走好,只能用这条路照顾自己。如果我当柜台小姐,一定当天就被辞退。我不懂得待人接物,我什么都不会,只会无中生有、去创作音乐。这不是什么光彩的梦想,只是求生的本能而已。
我们家的小孩退路很少,不只是外在条件退路少,精神条件退路更少。你要自己承担在青春期就做的决定,你必须一路扛着它。这种危机意识,造就了年轻时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能耐,有没有可能借助练习、经验累积,让自己更熟练;这种危机感,现在反而变成我的安全感,我用年轻岁月把唯一的专长,磨出成绩来。
年轻人不要听旁边的人说,现在这个年代哪个行业热门、哪个行业最能温饱,就一窝蜂地去做。要去想想,你做什么事情最有创意?你最能为哪件事情投入热情?
最怕的是,你没有花心力去打磨想做的事情,它永远只是半成品。一直困在别人口中的“你好像不错”、“你好像有潜力”,但始终没看到这份潜力变成真实。
初中、高中接触到音乐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没有能力的人。但喜欢音乐后,我发现自己很擅长创作音乐,却依然无法获得赞赏。亲友、老师还是希望我循规蹈矩,希望我有仪态风度。
这反而加速了我叛逆期的来临,但累积到某一程度,我发现这世界上没有乖或不乖、对或不对,只有愿不愿意坦承接受“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学习坦然接受自己——永远看起来没有担当,不懂得一板一眼做事。然后,接受困扰我许久的跳跃式思考,把这个特质变成观察生活的资本。然后,花时间和心力打磨它,变成在社会中求生的工具。
人生很多事情如人饮水,我只能鼓励年轻人试着喝水,尝试自己去喝各样的水,而不是只会彷徨问人:“你如何喝下这一口水的?”“你当初怎么会开始咬冰块?”
我怎么喝水、为什么咬冰块,对你一点帮助都没有。我只是一个你觉得“好勇敢,敢咬冰块的人”。与其问我,不如你自己咬咬看。人生的很多经验,是只有你自己可以体验、别人夺不走的资产。
所以年轻人不需要典范,要典范做什么?年轻时,我受黄春明的影响很大,但是我没有要过他一个签名,或去听一场座谈会。他对我的意义是,透过知道他如何思考,我在想是不是也可以活得跟他一样自在。
当不再羡慕别人的时候,就是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然永远无法脱离羡慕别人。很多年轻人花太多的时间却仍觉失落,失落感会成为认识这个世界的阻碍。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