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驭风少年》讲述的是一个非比寻常的真实故事:一个马拉维少年利用废物造出了风车发电机,让他所在的村庄焕然一新。这个自学成才的少年就是威廉·坎宽巴,像阿尔·戈尔这样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家和全球商界领袖们都对他交口称赞。坎宽巴14岁时,因家里无力给他续交80美元一年的学费而被迫辍学,有鉴于此,他冲破重重困难取得的那些成就才更显不凡。当坎宽巴辍学回到马拉维中部的马斯塔拉村,回到父母耕种的那几亩薄田时,他的未来似乎很黯淡。然而,这并不是又一个非洲可能的未来栋梁被贫困打倒的故事。
对抗饥饿
少年坎宽巴梦想着能让自己所在的村庄通上电和自来水。而且,他并没有准备坐等那些政府官员或救助团体来帮他实现这个梦想。
2002年马拉维发生旱灾之后,对这一行动的需求变得愈发急迫。那场旱灾是马拉维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之一,共造成数千人死亡,也让坎宽巴一家处于饥荒的边缘。因为上不起学,坎宽巴就利用当地一家图书馆自学。一天,痴迷科学的坎宽巴随手拿起一本旧教科书翻阅,看到了一张画着风车的图片,他的人生从此发生改变。
坎宽巴告诉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说:“当我看到风车可以发电和抽水时,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风车也可以用来对抗饥饿。或许我应该为自己造一个风车。”
不用帮家里种玉米的时候,坎宽巴就埋头捣鼓自己的风车,借着一盏煤油灯夜夜苦干。他的这个工程很有新意,但马斯塔拉村上上下下约两百口人对此茫然不解。“很多人,包括我妈妈,都觉得我精神出问题了,”坎宽巴回忆说,“他们之前从没见过风车。”
引起轰动
让左邻右舍愈发摸不着头脑的是,这个小伙子每天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在垃圾堆里翻来找去。“人们当时都以为我在吸大麻,”坎宽巴说,“于是我就告诉他们说,我只是在做一个神奇的‘有魔力的玩意儿。他们这才说:‘哦,原来如此。”
现年22岁(本文写于2009年——编注)的坎宽巴,当时用一些没用的自行车零部件、一个拖拉机风扇叶片和一个旧的减震器拼凑成一个涡轮机,又用塑料管经火烘烤压平后,做成了风车的叶片。
“我爬上那个‘风车时被电了好几次。”回忆起那几个月的艰辛,坎宽巴一脸可怜地说。
做好的风车是一个5米高的蓝桉树木塔,会随着吹过马斯塔拉村的微风晃动,看上去就和某个不着调的工匠的拙作差不多。
坎宽巴爬上风车,将一个灯泡挂在涡轮机上,邻居们刚开始还觉得好笑,继而变得十分惊讶。随着风车叶片开始在微风中转动,灯泡忽闪忽闪地亮了起来,围观的人群这下炸开了锅,个个震惊不已。很快,这个少年奇才制作的“神器”便开始为他家的泥砖房供电。
发电风车
坎宽巴一家就这样送走了煤油灯,迎来了电灯泡,也迎来了用旧立体声扬声器的螺丝和磁铁做成的电闸,以及用自行车辐条和人字拖上的橡胶做成的电灯开关。
没过多久,当地的村民就开始在坎宽巴的风车前排起长队等着给他们的手机充电了。
2006年11月,坎宽巴的事迹经布兰太尔市《每日时报》的一名记者撰文报道后,很快就在博客世界流传开来。
在此期间,坎宽巴将一些好心人捐赠的一个太阳能机械泵安装在村里的一口水井上,又添了一些储水罐,让他所在的村子有了首个饮用水水源。
坎宽巴将他风车的输电电压提高到了48V,还把被白蚁啃噬坏的木制底座替换成了混凝土底座。之后,他又制造了一个名为“绿色机器”的新风车,用这个风车来驱动水泵抽水浇灌自家的田地。没多久,便有人走上好几公里路,专程来看这个少年奇才的“发电风车”。
“猎豹一代”
随着坎宽巴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名气越来越大,他在2007年获邀出席了在坦桑尼亚阿鲁沙市举办的TED大会。站在台上,坎宽巴用蹩脚的英语(他的母语是齐契瓦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打动了那些一向冷漠的风险投资家,并获得了观众们的起立鼓掌。坎宽巴容光焕发的肖像随即上了《华尔街日报》的头版。
坎宽巴目前正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一所顶尖的非洲领袖学院学习,该学院为其提供奖学金。坎宽巴曾飞往全球各地出席各种会议,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虽然他可以选择去世界的任何地方,但他还是决定在完成学业后重返故乡。
这个马拉维土生土长的青年才俊立下宏愿,不仅要把电带给村庄里的其余村民,还要让所有的马拉维人都有电用。目前只有2%的马拉维人能用得上电。
“我想为祖国做贡献,把我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他说,“我觉得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
布赖恩·米勒是美联社的前新闻记者,他在听说坎宽巴事迹之前的5年时间里,一直在报道非洲大陆上的冲突。发生在坎宽巴身上的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正是来自纽约的米勒早就想要报道的那种正面故事。跟坎宽巴相处几年后,米勒写出了《驭风少年》一书,并在美国出版。
米勒表示,坎宽巴代表着非洲新生的“猎豹一代”。他们年轻气盛,活力四射,痴迷科技,自己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跟威廉相处一年,创作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为什么我当初会爱上非洲,”34岁的米勒说,“他的故事是那种能够引起每个人共鸣的故事,提醒我们自身也拥有潜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