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2年,《读者·校园版》介绍过严凌君老师和他的“青春读书课”。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他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的语文教师,在努力地还原语文教育的初衷。除了课堂上的努力,严凌君老师还主编了一套内容丰富的《青春读书课》丛书,作为语文课堂的补充。从今年开始,《读者·校园版》增设“讲堂”栏目,请严凌君老师开讲他的“青春读书课”,希望更多的人能与我们共享“青春读书课”的魅力,也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能找到更多有想法、有个性的老师,让志同道合者相互交流,为语文教育多保留一些生机。
一切源于牙疼
先来看一个故事,一头灰熊的故事。
一头熊不好好待在森林里,跑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来骚扰。既不怕火,也不怕人,公然去砸门,与人类为敌,自然猎人就把它灭了。一头熊为什么会发疯呢?细心的猎人发现,只不过是因为它牙疼。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没有牙疼你不会感到牙齿的存在,而小小的牙疼会使一头灰熊失去理智,做出超越常规的行为,最终走向灭亡。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因为某个痛处、某种需求、某个愿望、某种激情,会促使你改变正常的生活轨道,跳出常规,做出非理性的举动。最近网上爆出很多小事件:一个人活得好好的,突然在网上发布一条消息,说要与人私奔了;或者突然逃到国外去了。这些突然间超越常规的行为,往往是因为某个痛处所触发的。这个痛处就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导致了一些必然结果。你总有某个时候会被生活的某个细节击中,然后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这个时候,你就会跳出常规,变成了一头灰熊。当然,你的结局可能是灭亡,也可能是升华。2011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令人至今难忘。路过的人看着被碾压的孩子都不管,原因是大家都太“正常”了,害怕管了以后会承担责任。而那个老太太跳出了常规,她觉得有人在那里需要帮助,她要去帮忙。她跳出了今人的伦理常规,回到古代的伦理道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中去了。因为一种无可言说的痛逼得我们盲目生活。而上帝并不像牙医一样能治好每个人的“牙疼”,这时需要你自己护理自己。人的一生中,经常有“牙疼”的时候,不能等待别人来拯救你。因为“牙疼”,我们的行为轻易导致了人生的幸福或不幸。
幸福是一个轻薄的姑娘
幸福是一个轻薄的姑娘,
不爱老待在一个地方,
她抚摩你额上的头发,
慌忙地吻你,就逃得不知去向。
不幸夫人却和她相反,
总是把你搂着和你纠缠;
她说,她没有要紧的事情,
她老是坐在你的床边编结绒线。
德国诗人海涅,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对于幸福与不幸,他有独特的感悟。他说幸福就像一个轻薄的姑娘,她总是拈花惹草,心性不定,忽然对你示好,忽然又转身不见了,幸福就是这样的,偶尔露出她的美貌,很快,你就看不见她的踪影。而不幸,却像一个坚韧的、忠贞的、心如止水的老妇人,她非常有耐心地守在你的病床边。假如说你的人生就像一场疾病,你躺在床上,不幸就守在你的床边,很耐心地看护着你,而且一边看护着你一边为你打毛衣,要把你包裹起来,让你沉浸在不幸的快感之中。为什么说“不幸的快感”?有些人具有一种悲剧性人格,快乐他体会不到,痛苦却难以自拔。所谓多愁善感的人就是这样的,他很容易体会到不幸不快,而且还会沉浸在里面,从中感到一种受虐的快感,这就是不幸的快感。这种人很多,你们自己去慢慢发现吧。
在痛苦中体验幸福
幸福是多么奇怪的东西,很多人认为它在未来等着,更多人认为它已经过去,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它就在身边待着。意大利诗人,人称“生活之恶的歌手”的蒙塔莱在《幸福》一诗中,用“幽光、薄冰、晨曦、气球”等意象来描绘幸福的短暂、美丽和难以捉摸。他在代表作《生活之恶》中声称:“我时时遭遇生活之恶的侵袭,像被扼断喉管的溪流,又像奄奄一息的鸟儿。”怎么办?他认为只有用“清醒的漠然”对待不幸,像雕像,像云在蓝天,像鹰在飞,就这样,不逃避,也不被生活之恶击倒。追求幸福的前提就是:直面不幸并拥有抵制恶的意志和勇气。
黑塞认为,人在猎取幸福的时候,并不能体会幸福,“只有当你放弃一切欲望,再也不知道目标和追求,不再以幸福之名称呼幸福,那时,万事的洪流就不再冲到你心头,你的灵魂就安静下来”。黑塞喜欢中国的老庄,这个理念近似于道家的思想:超然于时事之上,无为而无不为。不汲汲于幸福的时候,幸福便可能悄然而至。
尼采的幸福观又与众不同,他认为幸福是个相对的概念:“是的!我的幸福——要使人幸福——确实,一切幸福都要使人幸福!”的确如此,独善其身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只有先给别人幸福,自己才能感到真正的幸福。尼采在《醉歌》中向人们呼唤:
痛苦是深沉的——
快乐!却比心疼还要深沉;
痛苦说:消亡吧!
可是一切快乐都要永恒——
要求永恒,深沉的永恒!
是的,痛苦是人类的常态,而快乐的力量却更为强大,因为痛苦或许不请自来,而快乐,是人类永远主动追求的方向。
感受幸福是一种能力
狄金森,美国诗人,一生都躲在小屋里,穿着一袭白裙,在那里安静地写诗。她在生前没有发表过几首诗,甚至没有人知道她的诗歌才华。偶然有一个牧师发现了她的才华,帮助她发表了几首诗。诗人也悄悄爱上了这个牧师,但因为他们两人不可能走入婚姻,他们没有发展为恋人。狄金森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悲凉的一生,在她死后,人们在她的抽屉里找到了几千首诗,从而将她评价为美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甚至是世界诗歌史上自古希腊的萨福之后最伟大的女诗人。
我啜饮过生活的芳醇。
付出了什么,告诉你吧,
不多不少,整整一生——
他们说,这是市价。
他们称了我的分量——
锱铢必较,毫厘不爽,
然后给了我我的生命所值——
一滴,幸福的琼浆!
她对生活的理解很有意思,狄金森认为,她用了一生,来换取幸福,得到的只是一滴幸福的琼浆,剩下的全是苦涩。人们说这是市价,市场价格就是这样,不是我一个人这么不幸,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这就是幸福的市价。为了一滴幸福的琼浆,付出一生的追求,值得吗?狄金森认为是值得的,她明白幸福是一刹那的,是经过努力之后才获得的。幸福难得,却不能因此忽略了它,否则将坠入永远的黑暗之中。
幸福是一种自我感觉,它跟外界的评价标准没有关系,跟你所拥有的东西也不能画上等号,没有人能阻止你获得幸福,只看你能否感受到幸福。同时,幸福并非虚无缥缈的,它可以由很小的事物构成。例如,英国诗人奈特,有一天他在路边看到了两匹小马,小马对人毫无戒备的亲近,让诗人感动莫名,写下这首名叫《幸福》的诗。
微风吹过,我禁不住抚摩了她的长耳朵,
那皮肤柔和得像姑娘们的手腕。
我突然感到
如果我能脱出自己的躯体,我就会
怒放如花。
我们以前读过叶赛宁的诗,他想把自己的手臂嫁接到白桦树上,想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这里,奈特说他一下感觉到如果自己跳出躯体,就能在野地上怒放如花。这是什么意思呢?请注意前面说到的那两匹马在干什么?吃草。如果我此时变成草,就可以让他们吃掉,变成对方身体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不用这么过度诠释,身体化做满地鲜花,只是比喻极端幸福的样子。
幸福来自哪里呢?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东西,如果我们有足够的领悟能力去体会它,去感觉它,去接受它,或许就会不断感到有些幸福吧。用罗丹的话来说:“这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人生的玫瑰也一样,这世上并不缺少玫瑰,缺少的是你发现玫瑰、种植玫瑰,一朵玫瑰就拥有让你的身体开花的能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