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公寓中,年仅26岁的艾伦·施瓦茨用一条皮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有人说,是困扰这个大男孩多年的抑郁症让他踏上了不归路;有人说,是此前可能获判长达35年的监禁逼死了他;还有人说,是他寻求互联网开源的坚定梦想,杀死了他。
数字时代的罗宾汉
施瓦茨是天才,也是超级黑客,他被支持者称为“数字时代的罗宾汉”。
深邃而有点悲伤的双眸,浓密的络腮胡子,高挺的鼻梁,尖尖的下巴,尽管被抑郁症折磨数年,但施瓦茨给人的第一感觉,依旧是一个单纯、阳光的大男孩。他是罗伯特和苏珊·施瓦茨3个儿子中的长子。
这位IT神童的成才之路,源于家里早在网络普及之前就接入互联网。施瓦茨3岁时就开始接触电脑,不到10岁就能写出解答数独的程序。
13岁的施瓦茨是一个小胖墩,这个看上去书生气十足的男孩,发明了名为“自己动手做”的在线百科全书,并获得广泛赞誉。后来,他又建立了一个叫做“信息”的组织,旨在将各种信息、知识集中在一个网站中分享,类似于后来的维基百科。
约一年后,施瓦茨加入了“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的团队,参与编写了RSS1.0规格,并协助建立非营利性组织的“知识共享”网站。
2006年,施瓦茨参与创办的社交新闻网站Reddit被康泰纳仕集团收购,他从中获利颇丰,但办公室生活与他格格不入,几个月后他便辞职走人了。之后,他又以“没意思”为理由,拒绝了互联网巨头谷歌递来的橄榄枝。
也许施瓦茨早已有准备,极度追求自由的他只能成为一名孤独的互联网斗士。
施瓦茨认为,互联网上基本没有成本的数字信息应该免费共享,为此他做了很多工作来捍卫自己的这一立场。
2006年,他拿到了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书目数据,并把它免费放进了网络“公共图书馆”。在他看来,开放这些信息是美国政府的工作,图书馆不应对此收取高昂费用。
2008年,他写了一个程序,从美国联邦法院电子资料公共数据库PACER,下载了约2000万页法律文件档案。这些文件每页需付费10美分,“罗宾汉”却试图将其免费向公众公开。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对此立案调查,但施瓦茨最终逃脱了指控。
从那之后,他将全部激情都投入到社会活动中。施瓦茨希望看到所有的东西都能在网上免费地自由传播,而不被所谓的精英阶层或产业大亨所控制,也不被权威所监控。就像当年他在《游击队自由访问宣言》中所说:“无论信息存储在何处,我们都将义不容辞地获取信息、建立备份并同全世界分享。”
然而,如此“斗争”却将施瓦茨拖入泥潭。2011年7月,这位“极客”用一个假名访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网络,又通过改变IP地址,绕过麻省理工学院和JSTOR数据库的封杀,下载了JSTOR数据库中约480万份收费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本来JSTOR数据库无意追究责任,但联邦检察官坚持对其提出起诉。如果指控成立,他将面临最高35年的监禁和100万美元的罚金。
施瓦茨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他阅读过很多哲学书籍,并在博客上鼓励读者“振作起来,不要灰心”;他还写过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但面对可能即将被囚禁的35年,他灰心了……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他自杀的前两天,JSTOR宣布将免费用户的查阅权限扩大到450万篇文章。
谁该为施瓦茨之死负责
“所有的事情都被染上悲伤的色彩。无论是出去呼吸新鲜空气,还是与爱人相拥,都无法让你感觉好一些,只剩下不安,因为你体会不到其他人看起来都能体会到的那种快乐。”
这是施瓦茨2007年日记里的一段话。这位少年网络“传奇”已被抑郁症困扰多年,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杀死他的不是抑郁症。
施瓦茨家人发表声明,谴责美国联邦政府对JSTOR案件的处理方式:“艾伦的死并不单纯是家庭的悲剧,这是美国刑事司法系统愈发普遍的恐吓与过度诉讼的结果……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检察官员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决定,导致了艾伦的死亡。”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拉夫尔·莱夫随即发表公开信:“我谨代表我自己和学校全体人员,对这起自杀事件表示极度哀痛,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曾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每当想到麻省理工学院参与了一系列事件而导致了这起悲剧的发生,我就感到非常痛心。”
JSTOR的负责人也表达了哀痛,他发表声明说:“他是一位真正的天才,对互联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都通过网络受益。我们对自己一开始就卷入这一事件深表遗憾。由于JSTOR的使命是广泛传播学术,作为全球最大的学术机构,我们必须认真管理好内容创建者和拥有者的信息。”
施瓦茨的逝去既使得涉案各方处于尴尬境地,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互联网版权和信息共享的激烈争辩。
在这场争论中,更多人表现出对于“追求互联网信息自由”的赞同。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传播学教授史蒂芬·琼斯说:“过去更多的论文都能免费获取,而现在学术出版缺乏管理。为了使研究具有价值,它必须得到利用。如果让研究成果远离人们,其作用就会遭到质疑。”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12日发表题为《艾伦·施瓦茨》的文章说:“新科技不是尊重权威的人想出来的,它们来自像乔布斯那样的人。”
当人们争论谁该为施瓦茨的死负责时,当互联网界和学术界激烈争论现行论文版权和互联网知识版权制度时,很多研究人员已经联合发起“PDF致敬”线上活动,主动在推特上公开自己的论文,向这位逝去的斗士致意。
艾伦·施瓦茨的离去,反映了激进“极客”与这个时代现存规则和价值观的深刻冲突。对于这些年轻人,不妨多些宽容和敬畏,也许若干年后,我们津津乐道的世界正是由这帮“怪人”创造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