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青春是一场永不停息的蒙蒙细雨,那么,我宁愿来一场倾盆大雨结束它。
高考前一个星期,教室里的同学寥寥无几,我和好朋友坐在靠窗的位置演算着数学题。班主任疑惑地问:“这个时候你们还做数学题?”当时我觉得自己刚抓住数学的灵魂,还有很多需要弥补的东西,只是朝他自信地一笑。
那时我的数学成绩正在突飞猛进,刚尝到甜头。我磨刀霍霍,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希望能让它无限趋近150分。初窥门径,激情与梦想让我睡不着,满腔热血舍不得放下数学,内心生猛得真想踹高考几脚。心里没有恐惧和担忧,反倒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喜悦。
距离高考还有一天,我和好朋友依旧雷打不动地坐在老位置继续做数学题。班主任皱着眉头在我们身边徘徊着,欲言又止。我已经无暇再朝他自信地笑了,全身心扑在数学题上。但是他突然站到我们面前宣布:“把数学题收起来吧,没时间了。”
荒谬,这如同太阳高照的大晴天突然劈头盖脸来了一场冰雹。
突兀,只有不合时宜的突兀。这就要结束了吗?像极了小时候正甜蜜地吃着一块糖,一张嘴,糖果却突然掉在地上。我觉得很难过,很怅然,莫名其妙地烦躁和不甘心,真的就这么结束了?我的热血没有地方抛洒,我的青春无处安放。这是高考前最莫名的伤感。
你明白吗?那种感觉,就好像一个临阵逃脱的士兵忽然醒悟,要冲锋陷阵去报效祖国,战死沙场。他要打磨世上最锋利的武器、最坚实的盔甲,做好充分的准备,再留下一封遗书,潇洒地向战场冲去。但是他的激情刚被点燃,刚有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刚拿起钝刀去打磨,忽然有个人一把抓住他,还没等他辩解就把他扔进了战场。一切都来得这么突兀。他是不是该痛哭一场?好像一切都还没准备好,就被杀了个措手不及。他的心是不是突然没有了着落?满腔的壮志没有地方安放。
班主任走后,我看着还有一半没做的数学卷子,全身被无力感侵袭。好朋友把手搭在我肩膀上,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真的结束了。”诗人周涛这样形容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看见对方的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它们沉默了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但我和好朋友的这个夏天呢?是彻底结束了。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夏天了,再也不会有。
看小津的电影《早安》,剧情就是人们重复着早安、晚安的问候。鸡毛蒜皮、家里长短、茶余饭后,乏味无趣。很纳闷,这简直什么也没讲,为什么要这么无聊?然后一个男子在火车上遇到一个女子,他走到她身边,说:“早安!”说完,他抬头看天,再说:“天气真好啊!”我心中生出一丝丝的温暖,以为剧情一转,精彩马上要开始。但是字幕突然出现,就这样结束了!
一切都莫名地草草收场。前面是大段时间不痛不痒、轻描淡写的叙述,刚进入剧情就戛然而止。突兀,我甚至清楚地看到了漫画版无厘头的自己——表情扭曲,眼神呆滞,滴汗无语。
结局来得总是如此突兀,什么意思也没有。结尾的温暖明明可以再延长,也会有更好的故事。看似无聊的过程算什么?忽然不想再多说一句话,声音卡在声带末端。
很多电影都是如此,总感觉故事都到了结局却好像还没开始。它与生活太相似了,生活是一场渐变,却也充满着突兀。明明还可以多做几道题争取几分的,还可以多做些准备再抛洒热血的,还可以延续温暖再多些情节的……
但是高考、战争、结局都猝不及防地来了。
数学成绩出来,不悲不喜。只是有些遗憾:如果再延长几天多好。高考结束了,但留下的突兀感始终抹不去,以至于觉得生活中的其他事都是那么突兀。就像这个暑假,我向妈妈抱怨:“哎呀,假期真快,刚想好好看书呢,怎么就结束了?”
妈妈不以为然地丢给我一句:“再给你一个月,到最后你还是这样说。”我苦苦寻找的真理,竟然被她无意间一语道破。
就算假期再延长一个月甚至一年,我还是会这样抱怨;就算高考前再给我一个月,我还是会觉得遗憾;就算电影再进行一个小时,人们还是会在无聊的“早安”“午安”中重复着这些问候。我不知道这又意味着什么。
即便所有的题都做完了,所有的东西都齐备了,高考来袭,热情却已在等待中耗尽,那样才可怕。无止境地延续,没有突兀,没有起伏,这才是一种悲哀。
那种悲哀如同这首小诗:
你身上,不经意间可以看到明天、后天、十年后
从脱下的西装上、从吃剩的面包上
你的小屋还没有建成
小小的梦想,还是小小的梦想
在你心中,就那样,笨拙地挂在那里
慢慢褪色,慢慢消磨
没有突兀,也就永远没有变化,那是在走向终结。觉得突兀,因为在进取。人都是逼出来的,越是走投无路,越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要的就是这种突兀,在猝不及防之际,把敌人杀个片甲不留。
突兀带来的是什么?是满腔热血走进考场,是满怀激情冲向战场,是冷酷的结局残留的温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