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4月10日,超豪华巨型客轮——泰坦尼克号从南安普敦港起锚,开始了它的处女航。4月14日,它不幸与冰山相撞,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惨烈地结束了它唯一的一次航行,沉入大西洋。从那以后,有关泰坦尼克号的报道文章、记述书籍以及纪录片和电影不计其数。
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里,我们看到:灾难骤然发生,每个人都处在死亡的边缘。但是,船上没有出现过多的惊慌与恐惧,也没有出现过分的慌乱与倾轧,更没有出现残酷的争抢与侵夺。甲板上表现的一切,是秩序、是坦荡、是安然、是超越——男人们主动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老人、妇女和孩子,泰然地等待死的结局。一位富商把妻子送上救生艇后回到船舱,穿上礼服,绅士般地抽起烟斗;为了爱,男主人公把刚认识几天的女友推上了承载着“生”的木板,独自接受“死”的拥抱……在越来越倾斜的左舷,四重奏管弦乐队演奏着熟悉的乐曲,直到最后一刻,用以安抚那些注定将要消失的灵魂……
如果以上说的是泰坦尼克号左舷发生的事情,那么以下说的就是泰坦尼克号右舷发生的事情了。
在那个漆黑的夜晚,在那片冰冷的海域,泰坦尼克号不可避免地沉没了,无情地带走了1503人的生命——船上的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后来,根据一些乘客保留下来的记录进行核算,当时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有乘客319人,200人幸存,幸存率为63%;二等舱有乘客269人,117人幸存,幸存率为43%;三等舱有乘客699人,172人幸存,幸存率为25%……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他的《社会学》一书中证实:“泰坦尼克号头等舱男乘客的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稍高一点。”安排上救生艇(设置在头等舱和二等舱附近)逃生的顺序为:头等舱先走,二等舱次之,三等舱最后——三等舱的幸存者很多都是跳下海后,才被搭救起来的。
看了左舷,再看右舷,你一定会惊呼:怎么是这样的呢?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人从来就有高低贵贱之分。头等舱住的是有钱人,二等舱大部分是属于中产阶级的职员和商人,三等舱主要是贫穷的爱尔兰移民。在面临灭顶之灾时,所有的人都想尽快地躲避灾难逃离毁灭,然而,谁也无法撼动以金钱和权势为中心的生存法则:有钱人先行,没钱人殿后,贵贱的排序早就被定好了,是决然不能乱的。幸好,还有一个统计数据可以安慰那些“死魂灵”: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传统道德在这里得到了一贯的体现。
泰坦尼克号的左舷是艺术的虚构,人性在广阔的蓝色背景中闪耀着完美的光辉,赢取活着的人们为之怆然的一掬泪水;泰坦尼克号的右舷则是真切的现实,人性在死亡一步紧似一步的逼迫中显露出固有的弱点。左舷的虚构与右舷的事实之间竟然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反差,令人诧异。但是,温柔的海浪无法淹没残酷的真相,真相终将被晾晒在沙滩上,让世人共睹。
(岳力摘自《时尚文摘》2011年第6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