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白纸丹心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17413
谢胜瑜

  我与《读者》的关系非常特殊,因为喜好文字,我既是和她相识几十年的铁杆读者,又是她的作者,身为一本杂志的主编,我还是她的同行。

  我喜欢称《读者》为“她”。我不称“它”,是因为《读者》分明是一个带着体温的生命体;我不叫“他”,是因为《读者》从来不曾有过凌厉的脸孔,她富有思想和素养却不故作高深。她的外表总是端庄温润的,而她的内里总是藏着一份母性的柔和、慈爱与包容。她用她已有的好,吸引她周围更多的好,包括好的作者、好的文字、好的味道和文化品质。

  在成为《读者》的作者之前,我和她已经有过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好像是在1996年,主编胡亚权先生到南昌讲课,我作为一名新编辑去听课。在会上,我以提问的方式向胡主编请教,胡主编非常亲和且精辟地给予了回答和指导,让我受益匪浅。事后,我对他讲,我供职的杂志社,刊物办得蛮刻苦用心,但知道的人不多,希望能在雜志上交换一小块广告。胡主编翻了一下我的杂志,思忖了一会儿,对我说:“杂志确实不错,我回去商量一下。”那一年,从来没有为杂志登过宣传广告的《读者》,破例无偿为我们刊出了一小块征订广告,根本就没提交换之事。这让我和我的同事们大感意外,都因《读者》扶弱助小的大家风范深受感动。

  《读者》头一次转载我的文章,是1996年第11期上的《做人的光辉》。那篇文章我用的是“忆君”的笔名。编辑辗转找到我的联系电话,核实了编辑部提供的地址无差错后,很快就给我寄来了稿费和样刊。编辑部的这份细致,令我很是感动。

  我第一次在《读者》杂志上发表原创作品,是2004年,我把写好的《一个山村教师的“欠债簿”》投给“原创精品”栏目。说句实话,那时候我并没抱多大希望。大概不到一个月,我就收到了编辑的回信,说文章发表了。那时《读者》的月发行量已经接近千万,并且与全国许多知名作家签了约,投稿者之多可想而知,而编辑最终选用了这篇普通来稿,我深切感受到了杂志社编辑细致负责的态度和对每一篇来稿的尊重。

  作为《知识窗》杂志的主编,有很多报刊转载我们杂志的文章,但尊重作者支付稿费等琐碎的工作,《读者》做得最规范,让人在感受到其诚信贴心的同时,不由得心生敬意。几乎每次翻开《读者》的时候,我都会想:是什么让她可以长盛不衰?又是什么在塑造着《读者》杂志里这群我认识与不认识的文化“大腕”?

  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不要问读者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读者做什么?”彭长城说,“《读者》不是霸道地强迫你读,而是以内容、文采、情趣吸引你读,春风化雨般进入你的眼帘、沁入你的心扉。”

  胡亚权说:“编辑部从来没有把《读者》当做印刷纸去看待——我们把《读者》人格化,努力使她有思想、有追求、有风骨、有情致、有志趣、有格调——她就是一位中国公民。”

  郑元绪说:“我们办一本杂志就是在培养一个人。”

  真的是,白纸上面有丹心。三位老总,说法不同,但精髓却是一脉相承!而这,也正是像我这样的千千万万的读者深切感受到的。拜读完文章的当天,我就把这篇文章复印了十几份发给同事,供他们“开悟明志”。

  三十年树刊。《读者》能有今天的辉煌,就像彭长城先生所言:“今天的果是你昨天的因的结果。”在《读者》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衷心地祝贺《读者》,祝福《读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