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雷同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诸多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失去其自身特色。本文以重庆石柱为例,结合西南地区独特的山地文化及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分析城镇传统文化与现状问题,提出彰显巴渝文化与西南文化的规划设计理念。结合实例进行城镇特色定位,从宏观、中观、微观由大到小不同角度分析城镇生态文化特色,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
〔关键词〕街道美学; 城镇美感
城镇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特色缺失、自然生态破坏的状况普遍存在,“特色危机”不容忽视,城镇面貌独特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城镇特色构成因素及设计内涵
1.城镇特色的概念及构成因素。何为“城镇特色”,城镇特色是指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下,由早期的人类活动区域逐渐形成独特的城镇组团形态和社会文化形态,其独特的组团形式和表现形式体现了城镇的个性特色。降雨量、湿度等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地形特征发展了不同的居住建筑形式。不同的建筑组团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风貌。不同地区拥有自己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城镇特色也可以理解为拥有地区本土资源所表现出来的,逐渐衍生形成的城镇本质属性及其独特个性。城市空间要素包括土地的使用、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开放空间和城市绿地系统、人的空间使用活动、城市色彩、街道美学以及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城镇空间特色亦可通过外在视觉形象与内在文化底蕴来表现,形成人们对城镇特色感知的主要途径。
2.城镇特色的形成。当代社会城镇的形成可以分为两种“自发而成”或是“设计而成”。“设计而成”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镇规划设计由政府主导由一种有意识的规划建设形成,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由于早期缺少对“特色规划设计”概念的重视,造成大量钢架混凝土的框架建筑拔地而起,形成“千城一面”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城镇本土文化及自身条件的忽略。“自发而成”的城镇是在传统聚落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依靠原有的山形地势,“尊山重水”“崇尚自然”自下而上形成。正如重庆石柱的土家吊脚楼建筑,以木构为主,茅草、树皮、石板盖顶,受地势及水陆环境影响,吊脚楼半陆半水,下层圈养牲畜上层居住,依山就势形成经久不衰的干栏式建筑。其组成的建筑群落“重屋叠屋”具有静中见动、动中求同的均衡感。相对比吊脚楼建筑,东北建筑的砖石结构更加追求隐柱墙的做法,在冬季砖石结构住宅整体的蓄热量较大,砖石的墙壁不仅厚重且隔音效果好,小窗子、厚墙的房屋,在严寒彻骨的冬天也会给人一种安全感。
城镇特色的塑造需遵循一定的客观自然条件,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在深入了解“自发形成”的传统城镇聚居部落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城镇规划设计以一定的设计手段强化城镇特色凸显城镇魅力。
二、重庆石柱城镇特色分析及场地现状问题
1.城镇特色资源。重庆石柱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地处渝鄂两省交界,东接湖北利川市,南连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临重庆丰都县,西北界重庆忠县,北与重庆万州区接壤,处于三峡库区腹心之地。石柱老城区外有龙河相围而过,内有护城河玉带河相入为径。且老城对面更是坐落着绿色生态的凤凰山,呈堆碧砌玉之势。石柱县城是座极具特色的土家少数民族自治县,龙河在他们的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石柱县城依水而生,以老城为中心像两端发展。
2.自然资源。石柱县位于重庆五大功能区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区范围内。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
石柱县中心城区地处龙河中上游平坝腹地,龙河及其支流自东北向西南顺流而过,双庆河、玉带河穿插其中,是一座典型的环山抱水县城。其城镇发展沿滨河展开最长。中心城区现有一河九脉,一河为龙河。龙河属长江一级支流,九脉均为龙河支流,在区内呈枝状分布。龙河贯穿中心城区,其上源为石柱县桥头镇处分南北两大支流,北支流发源于方斗山山脉东南,南支流发源于七曜山山脉东南麓,至丰都县廖家坝以下向西北流,在丰都新县城注入长江,龙河河道全长161千米,河流流域集水面积2810平方公里。自然的水文格局造就的“泗水贯都”的城市特色
3.人文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吊脚楼、翘屋檐、方格窗、朱红门”展现了川渝独特的建筑文化,碉楼、龙河岩棺、巴盐古道、民间曲艺、啰儿调、板凳龙舞、土戏,现如今沿道盐道的喧闹繁华已成过去,但源远流长的古盐道风情文化却积淀深厚,极大地丰富了石柱城镇的文化内涵。此外还有樵氏赛锣,当地土家人文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的活教科书,具有珍贵的民俗传承价值;秦良玉,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记载到史书将相列传里。土司官寨栗子寨、石凉伞·石潼关、万寿寨,男女石柱、龙骨寨、大自然造就了石柱的神奇瑰丽,人类的军事、宗教和文化活动成就了它们的历史底蕴,成为龙河流域熠熠生辉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三、石柱城镇特色设计规划策略与方法
1.宏观层面构建山水格局。石柱县城特色规划应从不同的空间尺度,不同层面展开。从宏观角度对石柱县城进行特色定位。在城镇特色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布局形态,道路系统,功能组团分析,生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构建山水生态格局。
石柱县城坐落于顶子山与旗山之间的龙河河畔,呈现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石柱老城区沿河流走向呈现弧形带状发展,玉带河穿流其中,成为城镇人们活动的主要聚集空间。玉带河河岸两畔为新城区,新旧街区联系不紧密,使城镇整体空间出现断裂点。从宏观层面考虑石柱县城整体空间,顺应地形地势,山川河流之走势来组织城镇肌理及道路街道布局,延续“两山夹一川”的山水城镇格局。同时充分考虑山体观景效果,在城镇街道布置,开放空间,建筑组群修建等方面实现新旧城区在功能上的对接,形成自然生态与城镇景观的自然融合。
2.中观层面。中观层面的城镇特色规划主要是挖掘城镇特色景观并对之进行风貌提升与改造,顺山应水,注重与地形地势的结合,挖掘石柱文化注重与当地的人文历史相结合设置“两轴,一带,四节点”的石柱城镇景观系统规划设计。“两轴”指石柱线性景观要素,一轴为龙河滨河景观轴线可作为主要自然“景观轴”,一轴为玉带河城内景观轴线为人文景观轴线,两轴相互结合线带面激活滨水活力。“四节点”为龙河滨河景观轴线及石柱老城区环带上的旗山、帽顶山、顶子山为自然景观节点,以玉带河公园、石柱民俗博物馆、旗山风情街为人文景观节点。以特色景观节点,凸显城镇人文风貌。依据场地人文历史及自然环境构建不同的点、线、面景观单元,共筑景观体系,强化石柱乡土风貌。保护城镇主街道历史形成的吊脚楼建筑立面及风雨廊桥。充分利用周边山体构建山水秀丽的景观意象。
3.微观层面体现建筑特色。微观层面以点带面,从城市五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同时对建筑进行创新,然石柱老城区吊脚楼建筑文化破坏严重,钢筋混凝土的框架楼房建筑拔地而起,仅留部分建筑,新建筑应对传统建筑进行继承与创新,提取土家族传统建筑风貌及空间内涵,融入现代设计手法,在建筑布局形式及立面构成等方面协调统一,有所创新。注重城镇街道美感设计,对街道牌匾与街道绿化所形成的第一次轮廓线与第二次轮廓线进行设计处理,优化城镇街道天际线,形成“图形”与“背景”的最优化结合。城镇环境景观设计在融入当地文化色彩的基础之上满足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基本使用功能,为石柱城镇规划设计“锦上添花”。
结?语
城镇特色源于其特色资源,尤其是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所具有的特征性属性,是城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依托,城镇特色规划的本质是挖掘城镇发展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其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建立在城镇特色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之上,构建城镇山水格局、塑造城镇景观风貌。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田兵权.陕南地区近代社会发展研究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郑卫民,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城镇特色的塑造策略,城市学刊,2015,36
[3]张晶,青木川古镇空间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16,54-58.
[4]宋玉萍基于生态理念的陕南小城镇规划方法研究——以长安镇建设规划为例 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1-22
[5]陈翀最佳人居小城镇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常熟市海虞镇为例. 南京.东南大学碩士学位论文,2004,65-6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