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选取贵州仡佬族代表性村落——龙潭村来讨论其本身的聚落发展现状及未来空间演变的可能性,并以龙潭村作为出发点探讨仡佬族聚落保护可借鉴参考的策略。
〔关键词〕 仡佬族;聚落空间;保护策略
对于贵州山区的少数民族聚落来讲,发展经济是其自身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选择,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就是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是当地民众、社会大众和政府的共同责任。如何实现保护聚落的同时解决保护与发展的内在矛盾是多民族地区面临的难题之一。
一、龙潭村发展现状与趋势
龙潭村现在的经济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仡佬族民族文化特色,将传统聚落和文化的保护与旅游、生态融合发展,这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经之路。未来,龙潭村的开放程度将越來越高,人口也会更加复杂;文化发展上,将受到外来文化的更大冲击,增强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方面的建设是当务之急。空间发展上,空间结构、功能、肌理、道路系统的各方面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
1.龙潭村社会文化发展趋势
(1)社会发展趋势
经济的进步与条件的改善会导致社会结构转型,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龙潭村的开放程度越高,则会吸引越多人口向此处聚集,人口数量会增多。本地人口外出打工会减少、人口回流增加,外来人口增加,人口来源会逐渐丰富;龙潭村年龄结构会发生改变,原本以老年人为主,在将来,青年人会逐渐增多;居民整体素质也会逐渐提高。因此要注重协调村内各阶层的交流融合,形成和谐的社区。
(2)文化发展趋势
龙潭村民俗文化旅游规模和城镇化程度的逐步扩大,使得产业模式发生转变。外来文化冲击导致当地民众缺乏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信任,对仡佬族的文化价值信念感和民族集体记忆越发单一和片面,常常使人感到少数民族特色只是商业化的借口,而缺乏实实在在民族文化载体,然而切实表达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独特性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尚在发展中,还不甚成熟,尤其应加强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并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更应分清主次,实实在在地抓住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契机,对保护仡佬族民俗文化和原生态的生活生产方式带来反哺作用,增强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方面的建设,加深村民对自身民族的文化自信和集体记忆。
2. 龙潭村空间发展演变趋势
(1) 结构复杂化
现代乡村聚落的发展建设将会受到更严格的土地管理规定的限制,村民们无法再像从前那样随意建设和扩张,因此未来的用地结构特征将主要体现为:①更加集中的建设用地;②更为紧凑的建设结构。未来的土地建设理念必然会使得村寨的整体建设导向更加系统的集约化、组团化、群簇化建设。
(2)功能复合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市场为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政府能起到引导和管理的作用,保障基本公共设施和用地的需求并控制用地适宜性以防滥用和违建;而村民则需在其中表达自身需求,起到监督以及配合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村民的信息来源得以拓宽,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这也是用地功能变得多样化、复合化的推动力之一。
(3) 肌理混合化
传统建筑肌理与现代建筑的融合是未来龙潭村空间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适宜的山水关系、良好的空间尺度、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建筑是组成传统建筑群落的重要元素。所以未来在现代化功能性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现有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利用。
二、仡佬族聚落保护策略
1. 警惕“唯旅游论”
“唯旅游论”忽视了更为长远的发展路径与更为宽阔的后续发展维度。旅游是少数民族村落发展的路径之一,更是契机,它为偏远的民族村落提供了发展的“起始能量”与资源,以及不同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吸引力。因此,应该在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以旅游业为先导,实现从“唯旅游论”到“旅游先导论”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带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①。其中,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可考虑以下两点:
(1)处理好旅游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将民族文化划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个层面进行分层开发和保护。根据杨振之的建议,将少数民族村落仔细研究后划分为“前台、帷幕、后台”三个区域②,“前台”用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旅游的市场化开发;“帷幕”作为仡佬文化的缓冲,位于商业区和生活区之间,控制其旅游规模和参观人数,作为其民族文化的保护屏障;“后台”是民族村落生活与文化的核心保护空间,杜绝旅游开发,根据环境容量控制旅客数量。
(2)形成区域旅游网络,民族区域发展。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可根据区域各个民族村落的特点构成网络,规划适宜的旅游序列,合理分布旅游接待设施,制定有效的民族旅游和遗产保护政策以及区域性的活动策划。此外还可采取设置民族主题的旅游活动或统一的道路铺设材料等“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手段来串联该区域内的各个民族村镇,强化民族仪式感,增强区域整体的民族吸引力。
2.加大少数民族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提升生产生活设施水平
旅游先导型模式为众多少数民族村落保护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的同时,对民族村落普遍提供基本生产生活设施保障依然是村民的迫切需求。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全面、整体地完善民族村落的各项基础设施,使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如龙潭村中,宽阔平坦的车行道、核心水环境的提升优化、平整统一的村内青石板路、村庄排污系统的完善、寨墙的修整和维护、现代化供水系统、修缮重建的宗祠、田地支路的开辟、安装村庄通信设备、建造儿童活动场所、村中卫生环境改善,以上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大提高了龙潭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增强了工业文明背景下民族村落的竞争力。
3. 文化自觉:实现少数民族村寨的内生保护与发展
费孝通先生将“文化自觉”定义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 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③在这种情况下,由文化自觉而形成的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自我创建,才能使其文化保持其本民族的特色,而又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继而产生内生发展的源源动力。这是贵州少数民族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和最根本的问题④。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民族自信心的形成十分重要,让他们逐渐认识自身文化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村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辩证地看待村落文化演变和发展,并且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与平等性是十分不易的。只有当地民众产生、实现文化自觉,理解自身民族文化、热爱自身民族文化,才能继续做他们文化的主人,才能够使其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如龙潭村外围的仡佬族民俗博物馆,是以物质文化遗存展示的形式向游客表达仡佬族文化,同时也能向当地的仡佬族居民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和宣传,并招募当地仡佬族村民在此处工作,是能够促进村民实现文化自觉措施之一。
事实证明传统聚落的保护以这样一种交互过程来进行是可行的:以文化遺产引导和促进村落发展,又以村落的发展反哺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这样一个循环里,社会各界相互作用、共同协作以促进这一进程的良性发展。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这一产业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落保护和经济发展中正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更应把握这一契机,发挥旅游业在少数民族地区整体发展中的先导作用,秉持“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理念,发展与保护相互扶持,得到正反馈结果,使得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得以保护、传承和发扬,民众实现文化自觉、拾起文化自信,最终得到繁盛发展和延续。
(责任编辑:杨建)
注 释:
①周政旭.旅游先导发展与民族文化自觉——贵州少数民族村落保护发展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2(02):98-104.
②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02):39-46+108.
③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15-22+158.
④周政旭.旅游先导发展与民族文化自觉——贵州少数民族村落保护发展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2(02):98-1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