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花瑶挑花是花瑶人世代相传的民间技艺,具有历史、美学、教育、经济和科学等多重价值。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民族融合,挑花技艺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新媒体环境下,可通过搭建传承平台、打造传承团队和创新应用三方面探索挑花技艺传承与传播策略,为挑花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花瑶挑花;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
一、花瑶挑花概述
在湖南省境内雪峰山的东北,海拔约1300米的崇山峻岭中居住着一支瑶族分支,因女性挑花技艺精湛,女子筒裙、头帕和腰带等地方装饰有艳丽的挑花(图1),称为“花瑶”[1] 。
花瑶挑花历史悠久,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瑶族祖先“积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唐代魏征在《隋书》中记载:“长沙郡杂有夷蜒,名曰莫瑶……其女子蓝布衫,斑布裙,通无鞋履。”这种描述与如今花瑶女子的服饰相吻合。[2]挑花主要体现在筒裙上的单色挑花裙片、连接处彩色挑花前片、头帕、上衫襟边袖口、腰带、绑腿等地方。花瑶挑花不用模具,完全凭借挑花女子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根据粗纱土布的大小来固定图案的位置,然后运用各色纱线、丝线、毛线挑刺出各种绚丽多姿的图案。挑花所用的材料十分简单,包括绣针、绣线和布料,其中绣线为棉线和丝线,布料由传统的平纹土织棉布(包括藏青色、白色)发展为人造纤维毛线和平纹尼龙布。[3]挑花的图案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如蛇、鸟、鱼等(图2);二是植物类,如花草树木;三是有关历史故事和人物类;四是日常生活类,主要是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4]
二、花瑶挑花的传承与传播现状
花瑶挑花凝聚了瑶族先民世世代代的创作心血,但因花瑶没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挑花技艺主要靠实物相传和口传身授,并且受到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生产生活方式和多重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5],挑花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知名度低、宣传力度弱
花瑶挑花虽是瑶族文化的缩影,但并不被大众所了解和熟知,仅少数民族特色艺术爱好者有所了解和认识,还不能系统的介绍挑花技艺,更没有进行广泛传播和推广。
(二)民间服饰逐步汉化,需求日渐萎缩
随着当地经济发展、交通条件改善和旅游资源开发,花瑶逐渐被外界所了解,并不断与外界融合,民族服饰逐渐被外界所同化。一是花瑶男子服饰本身与汉族服饰差别不大,已经逐步汉化,现在几乎看不到传统男子服饰;二是花瑶年轻人大都走出大山,认识了外面的世界,穿起了具有流行元素的现代服饰,只有在传统节日才穿戴民族服装。现在的瑶寨里,只有老年妇女经常穿传统服装,很少看到年轻人身着民族服饰。因此,瑶族人对民族服饰的需求日趋减少,失去了需求市场。
(三)挑花材料匮乏,制作困难
工业化的发展,机器生产已经取代了传统手工织布,早期用于挑花、制作筒裙的手工土粗布越来越罕见,难以满足挑花需求。自然环境的破坏、种群人口数量稀少、保存条件有限,挑花的原型素材减少、存世的老挑花服饰稀少,使得可供花瑶女们参考学习的图案样式也愈趋减少。此外,更多的花瑶年轻女子不愿动手学习制作传统服饰,宁愿购买现成的传统服饰穿戴,即使少数挑花女子愿意自己制作服饰,也不愿意再恪守挑花的老规矩,会对挑花的图案、工艺等进行简化,难得挑出精品。
三、新媒体环境下花瑶挑花的传承与传播策略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管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6]。借助新媒体等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地对花瑶挑花传统工艺进行保护、传播和创新。
(一)拓展载体,创新传播平台
花瑶挑花的传承主要靠口传身授、实物相传。在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挑花的传承要充分发挥以网络平台为核心的数字媒体资源优势,整合多个新媒体平台,准确定位,打造和拓展不同风格的传承载体。一是创建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借助数字媒体将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生动活泼、相辅相成的优势,定期推出原创作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花瑶及其挑花技艺;二是发挥自媒体的优势,扩大影响力。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强势,自媒体具有门槛低、平民化、运作简单、参与人多的特点[7]。挑花技艺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蕴涵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因此,每个瑶族人要尊重、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通过个人手机终端等平台传播花瑶文化及其挑花技艺。如著名民间艺术家老后,长期穿梭在瑤乡的崇山峻岭之中,发掘和传播花瑶文化,他的微信朋友圈每天更新在瑶乡的所见所闻,将这支深藏大山的瑶族支系向外推广。
(二)科学规划,培养专业化传承团队
花瑶挑花精美绝伦,是民间工艺美术的精品,但是在信息化、科技化高度发达的新时代,依靠口传身授进行传承的花瑶挑花艺术正在不断消失,许多技艺濒临消亡。虽然有以奉雪妹、奉堂妹等为代表老一辈资深传承人,但是对于花瑶挑花的传承和创新远远不够,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员,集中更多的力量,培养专业化的团队。一是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挑选具备一定挑花基础的青年人集中学习,再将所学传授他人,形成良性传承氛围;二是探索试点花瑶挑花非遗教育研学基地。挑花作为瑶族的文化符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将花瑶集中地区作为瑶族重要教育研学基地,甚至将挑花技艺列为中小学教育乡土教材,让学生从小认识、学习、传承挑花。
(三)创新应用,探索全方位传承与传播
首先,将挑花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花瑶挑花是民间工艺美术的绝品,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新媒体环境下,挑花传统工艺的发展要用现代技术进行武装,在传播形式和表现方式上要打破思维定式,敢于创新。一是利用交互设计的理念,开发基于挑花技艺的互动体验APP,实现挑花技艺和产品的展示和传播;二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数字动画、增强现实等技术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
其次,将挑花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花瑶挑花在形象、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表现手法,均符合瑶族的审美要求。新时代条件下,挑花女子要在挑花的材质使用、主题选择、色彩搭配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一是以现代设计理念为指导,将挑花的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创新挑花艺術形式,赋予挑花新内涵,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作品;二是在形式上,尝试体现创意时尚的现代生活方式,开发一系列挑花衍生文创品,如锁匙扣、车挂件、杯垫、首饰、装饰画等,让古老工艺与现代理念相融合。
最后,将花瑶挑花传播和脱贫致富相结合。花瑶所在的隆回县、溆浦县及其周边地区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瑶乡更是崇山峻岭,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多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几乎无经济来源。瑶族妇女拥有挑花技艺,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研究挑花,不断丰富挑花图案,创新挑花形式,改进挑花技艺,创作出精品,然后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通过网店等多渠道向全国各地销售,既能实现挑花的传承和传播,又能使瑶族人民脱贫致富。
结语
花瑶挑花是瑶族人民的文化特色和精神载体,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已广泛渗入人类社会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新媒体环境下,我们既要不断吸取挑花传统技艺的精华,又要结合时代潮流、结合新技术进行创新,做到保护与传播、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让挑花技艺得以发扬光大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谌许业.花瑶挑花[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
[2] 沈雷,舒鹦姿.深在闺中的艺术奇葩——解读湖南隆回小沙江花瑶妇女服饰挑花纹样[J].民族艺术研究,2012,25(04):102-107.
[3] 吕晓珊.试论传统民间刺绣挑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准—以湖南隆回花瑶挑花为例[J].文化遗产,2017(3):140-148.
[4] 吴余青,李晓晓.非遗“花瑶挑花”图案的文化特质及传承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8):180-183.
[5] 王娟,陈杨.花瑶挑花的艺术特质[J].文艺评论,2016(06):125-128.
[6] 程亮,颜复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探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0(04):118-121.
[7] 陈彦艳.数字媒体时代下的北海文化遗产保护[J].价值工程,2014,33(14):179-180.
责任编辑:尹雨


最新评论